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

时间:2016-10-17 16:02来源:安康市政府网站

安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青

今天是第三个全国“扶贫日”和第2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党中央、国务院设立全国“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对贫困地区的高度重视、对贫困群体的特殊关怀和“向贫困宣战”的坚强决心。安康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核心战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凸显基层党组织一线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一天不耽搁、一刻不懈怠”的态度去真抓实干、补齐短板,坚决啃下新一轮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一、学好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学系列讲话是当前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名党员要增强理论行动自觉,树牢“贫困不除、寝食难安”的使命感、紧迫感,努力开创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新局面。
  (一)在学有方向中明确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扛牢压实责任,把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检验党性原则、大局意识、群众立场的关键;深刻理解市委把《摆脱贫困》和《之江新语》列为学系列讲话重要篇目的特殊意义,认真汲取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创造“摆脱贫困”的经验和在浙江践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与安康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精神动力;按照“‘学’要带着问题学”的要求,找准与脱贫攻坚实际的结合点、关键点、发力点,矢志不移地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二)在站稳立场中明确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的古语,要求共产党人也必须有这样的为民造福情怀。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贫困群众是我们的亲人。时刻牢记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为强者奠定了很好的竞争胜出机制,贫困群体是容易被市场遗忘的角落,如果党的阳光不能照耀,他们就会永久与贫困为伍。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要当好“顶梁柱”和“排头兵”,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首要之责、分内之事,在“扶持谁”上带着感情识别,在“谁来扶”上带着责任落实,在“怎么扶”上带着心力抓好,以更大的决心、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在改革创新中明确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新形势下的脱贫攻坚工作牵一发而动全局,运用老思维、老办法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无疑步履维艰,越是难啃的骨头,就越要向改革创新要出路。基层换届后的新班子要迅速聚焦精力,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力推进,既要发扬“舍我其谁”的创新精神,更要注重改革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超常规力度实施超常规举措,攻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各种难题和束缚,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的关注,李克强总理“在秦巴山区中心开花,开出大花,工作结出硕果”的殷切希望,栗战书、刘云山、赵乐际同志在我市调研指示精神,努力在全国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等实践探索中交出圆满答卷,以改革创新铸就脱贫攻坚强大引擎。

  二、坚持好措施、好办法,进一步转化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我市以“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为党建工作主旨,“融入党建带脱贫、抓好脱贫促党建”,构建了党委统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协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探索总结了“5567扶贫”“三五扶贫”“套餐式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全市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00.5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58.17万人,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的绿色扶贫新路子。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我们要把行之有效的好措施、好办法坚持下来,在与时俱进中深化和提升,形成脱贫攻坚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保攻坚。为了强化“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决战”认知,市委从实战出发,构建了脱贫攻坚指挥部领导体制,并抽调286名干部充实到各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形成了“市县(区)有指挥部、镇(办)有指挥所、村有作战室”的作战体系。建立市、县(区)领导干部分别联系一个县(镇)、包抓一个贫困村、牵头负责一项以上专项脱贫攻坚工作的“三个一”包抓工作责任制。1215支驻村工作组、4040名驻村队员、1097名“第一书记”奔赴脱贫攻坚最前线,24271名党员与62582户贫困户攀穷亲、交穷友、做贴心人。涌现出陈分新、张明俊等村支书中的优秀代表,刘满堂、胡达等“第一书记”中的先进典型。今后要进一步健全落实脱贫攻坚指挥部体制,阵地前移、重心下沉,统筹资源、整合力量,为脱贫攻坚纵深推进提供强力保障。
  (二)突出产业发展促脱贫。产业是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我市依托山、水、人资源禀赋,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对群众脱贫致富带动性强的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尤其是把富硒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富硒产业连年保持30%的超高速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我市将党建精准指导与就业式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形成了“支部+X(园区、景区、社区工厂、专业合作社等)+贫困户”模式,通过“支部破难题、能人建平台、群众立精神”,龙头企业、创业大户、致富能人聚在党旗下,推动贫困户融入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弥补能力不足、获取稳定收益。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功能明显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步伐不断加快。今后要坚定不移地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将“支部+X+贫困户”模式推向全局,促使党员和先富起来的群众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帮助贫困户抱团发展,形成“三富帮一穷、想穷不得穷”的正向效应,推动脱贫攻坚产生裂变效果。
  (三)狠抓扶贫搬迁斩穷根。“十二五”期间,我市搬迁安置13.2万户、50.1万人,其中贫困户5.7万户20万人、特困户1.41万户3.75万人,通过搬迁提高城镇化率8个百分点,年均减贫5万余人。我们实行“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综合承载方式,有计划、按步骤地把搬迁群众转化为产业工人,通过“挪穷窝、改穷业、断穷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推动解决“三留守”等社会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与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政策对接,创新集中安置社区党建工作,健全社区组织架构和公共服务体系,采取企业带动、产业支撑、景区辐射、技能提升、资金互助等有效方式促进充分就业,增强贫困群众归属感、获得感。
  (四)强化综合施策补短板。我们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作为脱贫工作重中之重,实施差别化的扶贫帮困政策,帮助5万多残疾人实现脱贫;落实市直和市管医疗单位首批200名医生结对帮扶200名慢性病贫困群众,汉滨、旬阳、石泉、镇坪等县区655名医生结对帮扶655名慢性病贫困群众;坚持从义务教育、大学生助学、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入手,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19869人,对25618名农村贫困家庭中、高职在校学生给予生活补助,进行实用技术培训51万人次,不让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代际传递”;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17.3亿元,争取政策性金融扶贫贷款197.3亿元,解决了贫困户发展投入难题。今后要注重贫困群众致贫原因的多样性、复合性,强化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分类施策和综合施策,实施“健康促小康、教育断穷根、金融添活力、兜底保生存”四轮驱动,帮助困难群众补齐能力短板、共赴全面小康。

  三、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目前全市仍有1003个贫困村、19.4万户58.17万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性改变,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要进一步加强党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名党员。
  (一)用“三项机制”激发脱贫攻坚活力。市委认真贯彻省委“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对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脱颖而出的一批优秀干部进行了提拔重用。今后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不断加大脱贫攻坚考核权重和结果运用。对脱贫攻坚绩效考核靠前的县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成绩特别突出的党政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脱贫攻坚中履职担当、敢闯敢试、打破常规而出现偏差失误的合理容错;对脱贫攻坚能力不足、作风不实、落实不力的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追究问责。真正给实干者鼓励、为改革者松绑、让无为者让位,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建功立业。
  (二)发挥好“四支力量”的作用。村两委会、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四支力量”,是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村两委会班子是“内生力”。实践证明,村级党组织战斗力越强,贫困人口就越少;反之,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脱贫攻坚就如履薄冰。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拓展到脱贫攻坚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加快整顿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拓宽用人渠道,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把后进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是“助推力”。要及时撤回调整“应景式”的“第一书记”,把懂基层、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干部派驻一线,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力量,带动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扶贫工作队要真正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利用部门优势,吸引各方资源,最大限度为贫困村解决难题;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是“外驱力”。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像走亲戚那样与贫困群众常走动,问在难处、帮在实处、解在困处。通过抓“四支力量”,激发内生力、强化助推力、用活外驱力,为贫困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三)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全民战,必须紧紧依靠全社会力量,激发全社会“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大爱情怀。各级党委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和社团组织作用,着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要进一步调动中省联县扶贫单位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宣传安康、引进项目、深化帮扶;引导企业家、慈善家、群团组织以及爱心人士等采取认领式做法联系贫困户,开展扶贫济困、资医助学等活动,把扶贫工作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