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紫阳县委 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7-10-17 00:00来源:中共紫阳县委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文件名称 中共紫阳县委 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
索引号 0000001540000201812015 公开目录: 县委文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紫发〔2017〕4号 成文日期: 2017年10月17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7年10月17日
内容概述 中共紫阳县委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新型产业,探索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扶持贫困户稳定增收,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紫阳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省市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会议有关要求,结合《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紫阳县富硒产业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六个精准”“八个一批”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造血”机能、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主动、利益联结、共赢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通过政府主导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干部帮扶促动措施,引导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活动,分享收益,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由政府主导,建立政府、市场主体、农户、金融机构四位一体的产业精准扶贫共同推进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和支持农业、旅游业等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参加合作经营,实现增收脱贫。

2.坚持群众主动,依法自愿。加强宣传教育,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积极投身产业扶贫,实现自我发展;尊重贫困对象和市场主体的意愿,以委托帮扶、协议约定形式,依法确定双方责权利,自愿、守信、按约进行结对包户帮扶。

3.坚持因地制宜,融合发展。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构建“硒+X”产业体系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做好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4.坚持长短结合,因户择业。立足镇、村、户实际,兼顾时效性和长期性,统筹培育短平快增收和长效收益产业,确保贫困户产业产品商品化、短增收、长受益;根据贫困对象的实际情况和主观意愿,结合当地发展条件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因户择业、因人帮扶,采取有效产业帮扶措施,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5.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等农村改革措施,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推动资源在产业扶贫中的有效配置作用,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积极促进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关系。

二、主要目标

按照2016—2018年三年集中攻坚,2019年巩固提高的总体要求,四年内贫困村和有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并实现脱贫目标。到2019年,建立和完善产业扶贫增收长效机制。

(一)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加大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对接帮扶贫困户工作力度,促进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和帮扶带动贫困户的能力,确保每个村形成“一园一主体+贫困户”实质性帮扶格局,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3家、专业合作社176家、家庭农场50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面达到100 %。在各镇培育2个以上社区工厂。引进或培育电商龙头企业10家,在每个贫困村建成一个电商服务点。围绕贫困村和高山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点建成28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发展农家乐400户。

(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技”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长短产业,力争使每个贫困村发展1个以上特色主导产业,建成1个山林经济扶贫示范点;加强培训和推广应用新技术,使每村至少有一名产业技术员,每个产业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1人稳定就业,基本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技”,确保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长期受益。

(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围绕富硒特色,坚持长短结合,大力发展硒茶、硒魔芋、硒畜禽、硒林果等“硒+X”产业,快速形成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叫响“世界硒源”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在贫困村发展茶叶5万亩以上、种植魔芋2.5万亩以上、种植玉米8万亩、种植红薯3万亩、种植马铃薯8万亩、饲养生猪20万头以上、种植林果10万亩以上、种植油料4万亩以上,到2019年,每一个贫困村有一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每一个贫困户有一个产业增收项目,特色产业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50%以上。

(四)帮带机制逐步完善。建立起市场主体、贫困农户、金融机构三方稳固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长久互利共赢关系。通过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探索可复制、可操作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提高精准扶贫成效,为全省、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产业增收扶贫。充分利用富硒等资源优势,引进或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富硒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财政资金撬动,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金扶持、订单生产、技能培训、劳务就业等多种途径,在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各环节获得收益,实现稳定增收;采取以奖代补、直补到户的方式,鼓励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发展经济林种苗、茶叶产业、魔芋产业、烤烟产业、畜禽养殖、特色养殖,以及大蒜、莲藕、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实现稳定增收。

(二)实施股权合作扶贫。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将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扶持类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量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的股金,将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以及资金、实物、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旅游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使贫困户按股比获得分红;继续做好供销企业集团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即将扶贫切块资金,虚拟量化到贫困户,采用股权投入方式注资农业产业、旅游产业龙头企业,按照“政府(供销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订单种植、园区务工、年终分红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在巩固现有4家产业龙头企业(富硒食品、开源实业、秦巴山茶业、紫诚旅游)帮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项目实施范围,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依托省扶贫产业投资基金直接进行股权投资或成立县级子基金,引导和帮助符合条件的特色种养、水产、林产、农产品加工、旅游类产业企业积极申报基金项目,促进产业改良升级和企业提升发展,引领贫困户脱贫增收。

(三)实施技能培训扶贫。整合人社、扶贫、农业、教育等培训项目,按照“三包两免一补”(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杂费和教材用品费,补交通费)模式,以修脚足疗、家政月嫂、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为培训重点,每年开展不少于6000人的免费技能培训,使贫困村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通过培训都能掌握1门以上职业技能,并依靠职业技能实现良好就业,获得稳定收入。对吸纳通过培训的贫困户就业的合作企业,按照用工情况实行一定奖励,对通过培训进入合作企业稳定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比照县政府脱贫攻坚相关产业奖扶标准予以奖励。

(四)实施社区工厂扶贫。选择规模相对较大、带动搬迁移民和贫困群众就业较多的集中安置社区,按照“企业建在园区、车间建在社区”和“总部在县外、车间进社区”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型、来料加工型、社区孵化型社区工厂。采取厂房式、门面式、居家合作式等不同模式在各镇发展社区工厂,促进群众楼上安居、楼下就业。进一步总结提炼红椿社区工厂做法和经验,积极引导和支持钜源鞋业扩大生产规模,在其他镇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新增分厂,辐射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五)实施金融支持扶贫。用足“5321”等金融扶贫政策,加大对有发展意愿、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贫困户的金融扶持力度,鼓励贫困户自主贷款、自主发展,并对自觉带动贫困户发展的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和积极履行扶贫责任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扶持;用活“5321”金融扶贫政策,通过“政府+银行+贫困户+帮扶主体”模式,撬动金融机构10倍贷款投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贫困户自主选择入资到帮扶经营主体,帮扶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通过固定收益、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农业等途径实现稳定增收;在每个村组建互助资金协会,引导村民以户为单位自愿按一定标准缴纳基准互助金,同时按照每户贫困户3000元的标准安排财政配套资金,解决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缺乏问题,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民。

(六)实施电子商务扶贫。建立和完善电商服务体系、富硒网货供应体系、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电商人才培训体系、电商宣教体系,优先在贫困村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点,积极引进或培育电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全产品开发、包装加工、网货供应、快递物流、网上营销等电商产业链条。凭借京东、淘宝、供销E家、建行电子商城等全国知名电商平台,着力打造紫阳富硒特产馆,培育紫阳电商公共品牌。依托电商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通过订单种植、入股分红、电商企业务工、网销带动等方式稳定增收。

(七)实施休闲旅游扶贫。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旅游产业,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观光、体验、休闲农业,通过订单生产、住餐服务、农耕体验、交通运输、开办商店、工艺品制作等途径实现增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周继林任组长,副县长田鑫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督查考评办、县总工会,县发改局、县教体局、县经贸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农林科技局、县茶业局、县文广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扶贫局、县移民局、县招商局、县供销联社、县电商办,县农商银行、县农业银行、县邮储银行、县供电分公司、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林科技局,由县农林科技局局长鲍务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责任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推进农村产业扶贫工作合力。

(二)统一规划指导。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县镇、贫困村(户)产业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做到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三产融合、差异发展,切实增强规划科学性和操作性,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对于连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脱贫产业的,要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由农林科技、扶贫、水利、移民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规划组,实行实地规划。各镇要在规划组指导下,自主规划每个贫困户的产业脱贫项目,做到投入最小、收益最大。

(三)强化整合投入。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的原则,切实做好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重点支持贫困村(户)完善水、电、路、讯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休闲农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各类资本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充分发挥好产业发展基金、财信担保基金、企业还贷周转金作用,落实贫困户小额信贷等政策,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利用项目资金的“引子”,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产业扶贫。

(四)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建立农村资源评估机制和交易平台,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带动贫困户发展。开展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努力破解贫困群众融资难题。创新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股份合作等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产业扶贫的受益主体。

(五)严格督查问责。将产业扶贫工作与年度减贫目标相挂钩,纳入对县级部门、乡镇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产业扶贫推进工作责任清单,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定期不定期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定期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建立产业扶贫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