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紫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16-11-24 00:00
文件名称 探析紫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对策与建议
索引号 0000001450000201611003 公开目录: 调查研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6年11月24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6年11月24日
内容概述 探析紫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对策与建议

2010年起紫阳被国家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引汉济渭”核心水源区,全县面临生态保护与发展限制的双重压力,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考验一个地方执政能力水平重要标志。随着生态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必将退出,支撑全县半壁江山的工业经济必将受到下行影响。如何调结构、稳增长、促转型是紫阳县域经济发展绕不过的一道难题。县统计局就紫阳经济发展现状,发展生态经济优势及限制条件,着重从依托富硒绿色优势资源,如何抢抓国家产业及生态补偿政策机遇,积极探析适应本地县域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全面加快和推进县域实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财源增长路径做一探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生态经济是紫阳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基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前进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紫阳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前提既要保护好现有生态,又要依托生态发展实体经济。如果只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而没有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支撑,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就缺乏活力,老百姓就感受不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幸福感。

紫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以富硒为主的生态资源,由于地理环境限制,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与经济的发展还相当不匹配,不协调,眼下,只有打好生态经济这张牌,大力发展实体特色经济,切实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从而为2020年前全县同步够格消除贫困奔小康夯实发展基础。

(二)发展生态经济潜力巨大

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对紫阳这样一个贫困面大,经济总量小,基础条件差,居民收入相对单一的县份具有后发优势。由于生态环境基础保护好尚处于初始起步阶段,森林覆盖率达60%,森林蓄积量达350万立方米,穿县面过的汉江,任何等大小河流达104条,水能电蕴藏量达2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7.65万千瓦时,特有的绿色富硒资源、完备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空气质量为紫阳带来了前所未有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如果思想认识再进一步提高,观念转变再进一步超前,共识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再进一步加大的话,随着“茶、歌、道”名气在省内外进一步唱响,区域品牌“硒资源的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充分挖掘,无可比拟的紫阳生态环境和充足富裕的富硒绿色特有资源将成为未来紫阳发展的助推器。在经济多元化和激烈市场竞争中,如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借鉴好发达县份经验,充分利用好国家层面对欠发展地区政策支持,紫阳生态经济必定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二、发展生态经济优势条件

(一)基础条件

1、生态环境好。紫阳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汉江画廊”之美称,辖区生物丰富度指数高达66.87,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66.54,污染负荷指数仅6.93,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50天以上。具备打造休闲度假养生胜地的自然条件。

2、硒资源富集。紫阳全域富硒,土壤平均含硒量达0.3mg/㎏土以上,其中双安土壤含硒量高达23.53mg/㎏,是迄今为止继湖北恩施之后我国发现的第二个高硒区。紫阳富硒茶久负盛名,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被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评为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素有“贡茶之乡”美誉;全县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富硒食品、富硒矿泉水、富硒中药材开发初具规模,具备建设国家级富硒产业基地的先天优势。

3、旅游资源丰富。紫阳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历史悠久,文化积蕴厚重,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汉水文化融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紫阳民歌曲调优美,传唱千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闻名的“民歌之乡”。境内秦巴山色、汉水风光、茶乡风情、擂鼓雄奇、汉江碧波、任河漂流、民俗民居、民歌茶艺兼具南北风格,融汇秦楚神韵,目前全县已有国家认定的3A文笔山景区,2A紫阳真人宫、擂鼓台景区、北五省会馆景区,发展汉水生态文化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二)区位条件

紫阳地处秦岭以南、大巴山北麓,汉水之滨,西与四川省万源市毗邻,东南与重庆成口县接壤,东与安康市汉滨区接壤,区域面积2204平方公里,襄渝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包茂高速紫阳段有5个进出站口),汉江干流穿县而过,是安康瀛湖景区的主要观光区,是陕南的交通门户和重要交通枢纽。紫阳已融入西安、武汉、重庆、成都“半日经济圈”,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三)良好的投资环境

近年来,紫阳在经济发展方面,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农业园区、飞地园区、硒谷园区政策,成立了茶叶研究所、硒资源开展研究所,民歌文化演艺公司、魔芋食品开发、富硒杂粮开发机构,加强了投资环境的改善,形成了良好发展环境和氛围,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级公路通镇率100%,通村率98%,通组率60%,交通、物流通达,电商网络不断健全。

(四)生态产品极具吸引力

1、生态旅游产业凸显生机。全县共有3A级景点文笔山、2A级景点紫阳真人宫、擂鼓台景区、北五省会馆景区急需整合,高桥任河漂流、城关滨江长廊、麻柳黄草坪、汉王白马石、毛坝木兰峡、盘仙河、洞河水上游等景点极具开发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乡村游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

2、富硒绿色产品拥有广阔前景。随着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和绿色消费潮流日趋盛行,生态绿色产品价格好、市场俏销必然会给富硒食饮品加工企业带来巨大商机,紫阳所生产的富硒绿茶、红茶、魔芋系列食品、富硒矿泉水、富硒杂粮已畅销国内大中城市,紫阳所生产的富硒茶已吸引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国客商前业洽谈合作。

三、发展生态经济面临困难与问题

(一)基础薄弱

紫阳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全国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截止2015年底,紫阳县人均GDP为26113元,比安康市平均水平低3036元,人均社会消费品696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07元,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28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370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748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17.5元,城镇化率仅为37.49%,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83个百分点。截止2015年底,全县还有贫困村147个,贫困人口9.55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33.4%。

(二)农业整体水平发展滞后

当前,紫阳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矛盾,部分农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衡,农业竞争力不强,发展主导产业与农民增收等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原因:一是农业产业仍以个体粗放经营为主,农业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低,近几年政府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但园区规模不大不强,个体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区域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规模化,特色集中化经营。从茶叶产业看,全县有2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但产品产量仅有5600吨,经过多年持续打造,恢复了紫阳名茶地位,也建起本地品牌和营销网络,全县现有茶叶小型加工企业271家,茶叶规模企业13家,龙头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不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靠政府资金项目扶持,茶叶销售靠相互挤压,以短期营利为目的,形成了产业规模整体小,企业规模化程度偏低,科技创新能力弱,茶叶深加工程度不够,小加工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质量安全形成隐患,市场营销手段单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本地劳务市场不健全、季节性用工紧缺,造成企业成本增长。

(三)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十二五”期间,紫阳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推动了紫阳经济呈两位数高速增长,主要归功于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紫阳,但随着紫阳列入水源地保护和生态功能区,能源化工、水泥、煤炭、板石等企业退出,工业经济下行趋势越发明显,全县工业经济在“十三五”期间面对新的压力。

(四)结构性矛盾问题更加突出

主要原因:一是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2:30:38调整为2015年的15:56:29,二产已成为全县经济的重心,这与生态功能区定位与发展极为不协调,不匹配,在“十三五”期间如不想方设法调结构,加快生态实体经济特别是生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无法抵销二产下行所带来的结构性影响,对后期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重大隐患。二是紫阳是典型农业县,发展生态经济需要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但实际情况是:一产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经济仍在宣传部署阶段;二产特色富硒食饮品企业虽有较好市场前景,发展空间大,但由于本地自然环境和基础限制,土地供给始终是制约本县发展的瓶颈,外来客商到紫投资兴业土地地价高,融资成本大,造成招商难、落地难,本地优势企业虽有发展信心,由于资金链不足,管理落后,创新能力差,融资困难,企业加工生产产品还处于产业链低端,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全县尚未形成一家成规模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三是三产发展潜力大。但由于现有企业数量、规模普遍偏小,引领拉动力不足,需下大功夫全力培育壮大。

(五)生态经济发展方面无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推进机制

生态发展需各方配合参与,既要有县委、县政府顶层设计,又需要部门、镇齐抓共管,共同发力。但现实是由于缺乏生态经济引领全县经济发展总体框架,大局意识,转型意识,协作意识,全县上下尚未真正形成。发展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氛围还不浓厚,具体体现在:第一没有上档次、成规模的现代园区;第二没有成熟景区、景点和生态旅游线路,旅游经济还停留在自发式、分散式状态;第三产业基础配套水平不高,“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保障不足;第四经营管理人才短缺,道教文化、茶歌文化、汉水文化挖掘与利用严重不足;第五对外宣传阵发性、随意性,导致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没有充分释放,全县生态旅游经济还停留在低级粗放开发阶段,据文广局提供数据显示:全县旅游人群主要集中在“五一”和“十一”黄金周,2015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23.5万人次,其中门票收入仅为30万元,从门票收入可以看出,紫阳旅游基本上为过境游和一日游,游客普遍反映紫阳接待能力不足,景点单一,留不住客人,不能满足多元文化需要。

四、发展生态经济路径选择

县域生态经济是在一个区域内利用本地生态资源优势确定一个县的发展模式,进而最大化发展县域经济。这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遵循循环生态原理和经济发展规律,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经济路径。针对紫阳现状,适宜采取以下发展方向:

路径一:以特色富硒、生态友好为方向,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在具体运作上,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业园区项目配套,招商引资以及民营资本参与经营合作平台,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自主经营参与、融合县内茶叶资源、魔芋资源、渔业资源、设施蔬菜资源、富硒杂粮资源、畜牧养殖等优势资源,通过借助富硒这一优势品牌,在“十三五”期间,全力打造3至5个国家级现代特色农业园区,10-20个省级园区,20-30个市级园区,若干个县级示范园区,通过鼓励性、参与性、包容性培育,政府广泛搭建与国内、省内、市内知名企业院校合作,实施园区最大化科技创新,提升园区自我科学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对接和融入“西安、重庆、成都、十堰、武汉”及周边县区生态发展经济圈。

路径二: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新型工业。我县最大发展优势和潜力是富硒食饮品加工企业。“十三五”期间,如何借助国家产业政策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工业稳增长促投资21条措施的通知》陕政发(2016)36号文件,市政府关出台十七条措施稳增长促投资奋力追赶超越等具体政策机遇,优先扶持培育壮大本县优势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培育财源增长点,努力增加居民收入的头等政治任务。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对现有企业实行摸底排查,优胜劣汰,盘活存量,增加增量。一看有没有发展前景,二看企业硬件建设,三看企业自身投入,四看企业带动能力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带动和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创新能力强,品牌打造好,自身发展信心实足的优势成长性企业,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区域内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自愿加入,生产者农户积极参与,金融机构全方位扶持,切实解决企业原材料供给不足,消费渠道不畅、品牌保护不响,宣传营销手段单一不到位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让企业真正融入市场,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进而做大做强。二要全方位扶持。要牢固树立“企业强则县域强、企业兴则财源兴”的理念,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工业经济仍是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全县上下要把茶叶、魔芋、富硒杂粮、矿泉水、特色肉类、蔬菜、水果、药材等加工企业作为振兴全县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全力打造培育,重点扶持,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切实推介和培育一批在省市叫得响、影响大、带动力强、品牌好的优势绿色环保企业。三要补“短板”。要着力补齐扶贫脱困短板、优势产业短板、基础设施短板、科技创新短板、生态环境短板,下大力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对湘贵锰业、前卫实业、康洪茧丝技改转型升级,对和平、盘龙、闽秦、焕古庄园、龙腾等优势茶叶企业提质增效,延长产业链,对永华魔芋、富硒矿泉水等资源综合开展利用,对绿安农业(黑蒜)、开源科技(玉米营养餐)通过深度研发等举措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使老树发新芽、长新枝,开新花、结新果。四要改善投资环境,目前紫阳存在招商难、难招商,一个重要问题是土地价高,建厂投入大,融资困难,要解决紫阳发展问题,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尽快修定紫阳县招商引资办法,拓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建厂成本,最大限度盘活现有土地,通过融资、合作经营、股份经营、搭建简易出租厂房等形式,吸引外来客商到紫投资兴业办厂,开发本县特有绿色富硒资源。五要充分借助恒紫园区、硒谷园区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新兴产业。从区位优势和资源配置出发,着力培育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加工、现代电商、物流等绿色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动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路径三: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按照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五大战略布局,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坚持用生态旅游统领项目建设,用生态发展理念促结构更加优化,努力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新型服务业,撬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个赶超目标的实现。

(一)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立足“先做特做优,再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形成“先重点后全面,先短线再长线”发展布局,加快建设“城水相依、景城互动”旅游县城。一要打造以县城为中心旅游核心区,整合县城周边景点,加快县城河堤路西段拆迁,推进环江旅游文化长廊、任河嘴旅游综合开发,五省会馆、茶山旅游综合开发,县城马皇梁生态茶叶观光园,东城门板石写生基地建设,加快文笔山、擂鼓台、任河漂流、焕古古镇景区创建工作;二要以硒谷园区为生态旅游集中区,加快整合现有园区工业企业,充分利用强祥汽车站和物流配送中心优势,建立健全加工销售网点,开通汉王擂鼓台、蒿坪显月观、双安富硒新区线路,搭建观光、销售、购物平台;三要以任河漂流、盘仙河天然浴场、高桥渔庄,渚河水上乐园,向阳茶山、焕古古镇、541国道为依托,集中打造一批集亲水、戏水、观景、体验农家乐为主题的旅游示范村;四要以城关、洞河、汉王三个柑桔基地,桃李基地、渔业养殖垂钓基地为依托,以乘豪华游轮观两江秀色,进园采摘品汉江渔宴,听紫阳民歌为主题的采摘检验游。

(二)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保障水平

十三五期间,全县将重点围绕生态文化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大特产、美食推介,研发富硒食饮品,在重点区域布置展厅,实现限上限下有结结合,使外地游客能买到质优价廉的紫阳特色产品,建设美食一条街、夜市一条街,乡村美食标准农家乐,在省内外及至全国叫响旅游品牌。

1、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逐步完善旅游景区配套功能,延长旅游产业链。

出行。加快发展县内旅游交通,推进公共交通和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旅游路牌和指引标识。加快紫阳港面上地下停车场建成使用,缓解县城停车难问题。引导客运公司成立旅游服务车队,鼓励水上运输公司添置豪华游艇,全方位提升旅游交通运载能力。

食宿。加快对现有宾馆饭店星级改造,建设5-10家星级酒店,新增床位5000张。以“农耕文化、富硒菜肴、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古镇风貌”为特色元素,聚力培育100个大型的、规范化的、有特色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一体的旅游农家乐;打造紫阳菜系,推出紫阳富硒宴、紫阳知名小吃系列,最大化满足游客的饮食需要。

娱乐。深入挖掘紫阳民歌文化、茶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包装打造一批面向旅游市场的文化演出项目、体验项目;编撰一套以紫阳民歌、民俗、风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丛书、画册、光碟;培养一批专业演艺人才、营销人才,创办一批旅游文化娱乐、传播和演出公司。

购物。富硒是紫阳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十三五”期间着力做好富硒绿茶、富硒红茶、秦巴硒菇、金元硒肽、紫阳富硒豆腐干、双安粉条、富硒辣椒酱、富硒苦荞酒、硒谷矿泉水、富硒磨芋等系列富硒食品、饮品的开发,同时要在富硒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开发各种保健品,在县城、园区、重点集镇、景区、宾馆建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和营销网络,方便游客购物。

2、加强人才培养 ,深化文化旅游内涵。一是创造优越的用人环境。以优厚的待遇尽快招揽一批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推动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旅游产品策划、市场开拓、客源组织、线路设计、行业经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二是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开设旅游专业。定期招收学员,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培养管理、服务、导游人才。三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行业交流、业务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整体素质和行业总体服务水平。四是加强民歌演艺人才的培养。发挥民歌汉剧文化研究中心、民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作用,培养精兵强将创作汉剧、民歌剧,编创几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示紫阳地域文化特色,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3、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提高紫阳知名度和美誉度。一要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和整体包装,塑造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形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在央视旅游节目中的上镜率。二要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借力造势,宣传旅游。三要在节假日精心策划并办好各种以旅游为主题、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对紫阳的关注。四要与周边县、市加强区域合作。邀请旅行社来紫组团采线,签订组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五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热情为他们介绍紫阳文化、地理、物产、风光、名胜,口口相传,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广告效应。六要精心制作一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一张紫阳旅游交通导游图、一本紫阳导游手册、一个旅游信息网站,一个好电商交易平台,推出一句好的紫阳旅游宣传口号,让更多的人了解紫阳,宣传紫阳,推动紫阳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发展生态经济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组织保障,理顺管理体制

生态经济发展涉及面广,需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举全县之力,整体推进。政府要起规划和引导作用,在项目建设和经营上,要走市场化道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在组织保障上,强化县生态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生态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不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上的空架子,而是落实具体工作的主体。要选派能力强、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指挥、协调、监督职能,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全县生态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决策部署的重任,协调解决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围绕“十三五”规划制定年度生态经济发展工作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对全县生态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及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使生态经济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形成“农业围绕二产三产调结构,围绕旅游出景点,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树形象,文化围绕旅游出精品,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的工作局面。

(二)立足长远,规划先行

科学合理规划紫阳产业布局,必须从长远和全面着眼,对县域发展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划分、重点建设项目投入及公用设施建立要科学定位。要科学制定总体城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不断充实完善乡镇、文明新村、旅游新村、产业新村专项规划,以规划总揽全县城镇化布局,把文明新村、旅游新村、产业新村建设同“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有机结合,重点突出专项规划,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内涵。要加强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服务现代化科学对接,提高城镇化要素保障,使城镇化发展水平与速度、规模、效益高度协调统一。

(三)创新思路,多方投入

生态经济大发展必须要有大投入。在“十三五”期间,一要以项目建设统揽生态发展全局,多方突击,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对县域发展支持;二要加大招商力度,不断改善本地投资环境,出台更加优惠政策吸引外来客商到紫投资创业办厂;三要创造条件激活本地民营资本进入优势产业,参与本地基础设施建设。

(四)提高准入门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布局,做好项目前期论证,提高准入门槛,以“生态招商、生态养商、生态富商”的理念,稳步引进低耗能、环保、友好、绿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性企业进入紫阳开发建设,对环境破坏性资源掠夺性企业坚决拒之门外,不予落户,充分保护好紫阳蓝天白云清山绿水环保底线,严格产业投入机制,最大化支持扶持民营企业参与生态领域开发,为全县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各级各部门要上下协调配合,突出生态这一重点,主动参与,摸实情,出实招、见实效,形成加快推进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巨大合力。

(撰稿:紫阳县统计局张春涛

2016年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