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产业育主体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时间:2018-10-22 00:00
文件名称 抓产业育主体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索引号 0000001450000201810001 公开目录: 调查研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8年10月22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8年10月22日
内容概述 抓产业育主体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具体部署,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紫阳县地处“四区叠加”核心区域,作为典型的山区贫困农业大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是必须夯实的基础性工作。

聚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紫阳县以“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为指导,重点围绕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禽畜养殖、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打造林下经济全产业链,探索出一条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茶叶是紫阳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品质优异,现已建成优质茶叶生产基地21.5 万亩,总产量7318吨,茶叶综合收入超38.56亿元,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脱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茶产业发展格局。同时以村镇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模式。

强力推进产业融合。目前,全县已建成茶叶现代示范园区15个,省级茶叶标准示范园17个,通过发挥茶叶生态、经济、健康等功能,走茶旅一体化之路,把茶园变公园,把茶区变景区,使茶山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紫阳属全国两大富硒区之一,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连续四届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按照“商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茶农稳定增收。围绕“世界硒源·富硒茶乡”区域品牌定位,持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做强“硒+X”产业体系,引领全市富硒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多元经济主体

明确了干什么,还要解决由谁来干的问题。紫阳县在积极推进产业发展中,培育多元经济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开源公司等4家企业为主体,县上统一筹集产业发展互助资金1.11亿元,为7279户群众发放借款6507万元。培育各类市场主体320多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家,县级23家,新培育农民合作社100个、家庭农场50个、种养大户1000户以上,新型职业经理人1000人以上。

通过土地有偿流转、进入企业或园区务工、虚拟股本金年度分红等增收渠道,催生了农村经济新业态,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

吸纳在外创业人士返乡创业就业。以农民工创业园为载体完善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承载吸纳能力,促进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

创新机制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间合理交流与流动。用更加优惠的政策,共建共享的机制,吸引人才向乡村集聚,尤其是动员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水平。全县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2000万元用于发展电子商务、3000万元用于开展修脚足疗为主的五大技能免费培训共277期2万余人。在全国各地开修脚店2000多家,帮助8000多户在册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不可或缺,政策制度是引导农业绿色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风向标和助推器。

强化支持农业绿色生产的政策导向性,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调节格局。对在生态保护中做出了特殊牺牲和贡献的群体,在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上要建立“谁保护谁受益”的倾斜机制。让广大农村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获得更大认可、更多回报。

完善金融机构支农方式。支持金融机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创新金融产品、融资模式和担保方式,推进农村家庭贷款保证保险、农业设施机具抵押融资、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等。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作者系紫阳县委党校教师潘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