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6-03-22 00:00
文件名称 紫阳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0000001100000201603001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0年04月28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6年03月22日
内容概述 紫阳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3月18日在紫阳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紫阳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陈 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陈莲县长作政府工作报告.jpg 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回顾

2015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是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出台促投资、稳增长28条措施,新续建重点项目198个,签约引进项目19个,争取到位项目及政策性补助资金近18亿元,金融机构投放贷款28.09亿元。实现生产总值74.58亿元,增长12%。完成财政总收入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35亿元,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9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68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89元,分别增长8.6%和10.2%。

二是循环产业不断壮大。新建茶园6600亩,年产茶叶5260吨,实现产值7.8亿元。紫阳富硒茶成为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唯一指定用茶,荣获2015年度“质量之光”全国十大魅力品牌,连续三届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品牌价值攀升至19.67亿元。种植魔芋4.8万亩,第八届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县召开,一体化经营的“紫阳实践”在全国推广。林果、烤烟、畜牧、渔业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新培育省级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7个。县富硒资源开发研究所建成投用。紫阳被授予全国首批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恒紫循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环保建材项目和中药材仓储及深加工项目落地建设。硒谷生态工业园绿安大蒜、美姿服饰建成投产,入园企业达到21家。年产1万吨电池级硫酸锰项目开工建设,锆刚玉完成技改扩能,“深磨坊”系列富硒玉米产品投放市场。生态旅游扎实推进,任河漂流建成运营,文笔山公园、瓦房会馆群、焕古古镇等景区景点加快建设,向阳营梁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电商服务(孵化)中心,入驻电商企业23家,培育网店170余家,实现线上销售2200余万元,被授予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长安银行紫阳支行开业营运,康宏小额贷款公司完成增资扩股。新培育“四上”企业17户。

三是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河堤路东段河堤及停车场主体完工、广场投入使用。西门河新区、仁和国际社区开发稳步推进。县城棚户区改造进程加快,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116套。县文体活动中心基本竣工。汉江客货运码头、任河咀防洪工程开工建设。县城物业服务进社区工作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通过市级考核鉴定。县城1200个停车位主体建成,停车难问题将得到缓解。荣获“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建设避灾扶贫搬迁安置点60个。省级生态县创建通过市级初验,创建省级生态镇5个、市级生态村13个。江南新区污水处理试点工程投入使用,县城建筑垃圾堆放场和7个集镇垃圾堆放场建设进展顺利。实施农村改厕近2600户。蒿坪河、小米溪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取得进展。汉江出紫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国道541紫阳段开工建设,茶山旅游公路、权双路二期改造扎实推进,紫阳沟、任河咀和桑树沟大桥维修加固竣工通车。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2处。架设输电线路148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75台。治理小流域118平方公里,绿化造林5.49万亩,被省林业厅推荐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

四是改革活力加速释放。完成“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登记和项目建设实行“一表制”并联审批,再次下放36项审批事项到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县政务服务中心荣获全省“五一劳动奖状”。县镇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村“两委”换届工作如期完成。财政惠民补贴实行“一卡(折)通”兑付,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和养老制度改革、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有序推进。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20件实事实施效果较好。教育质量继续提升,高考本科达线1536人,达线率全市排名第二。县城第三小学开工建设,新建公办幼儿园2所,改造薄弱学校8所。紫阳中学、毛坝中学创建成为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标准化高中。1900余名乡村教师享受生活补助,1.47万家庭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县人民医院创“二甲”通过市级评估,成功创建蒿坪、洄水两所省级示范化镇卫生院。县中医院综合住院楼加快建设,建成焕古镇卫生院和3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我县被授予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通过评估验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发行第二张紫阳民歌光碟,推出紫阳民歌剧《王二嫁嫂》,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深化,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718万元,实施免费技能培训4532人,新增城镇就业2173人,转移就业8.49万人。扎实实施71个贫困村精准扶贫项目,1.65万人稳定脱贫,被列入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电商扶贫试点县和首批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启动县城殡仪馆迁建,建设10个重点镇公墓和殡仪馆。发放低保、五保等惠民补助1.2亿元。深入推进“平安紫阳”建设,公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市第一,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重拳整治“五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安全生产、防汛防滑、信访维稳形势稳定,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其他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六是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0件、政协委员提案106件。“紫阳热线”接办群众来电1.75万人次,办结“县长信箱”群众反映事项466件。严格招投标、政府采购、资金分配、土地出让、资源配置、规划审批、招商引资、人事调配等管理。财政预算执行和“三公”经费、项目建设等信息面向社会公开。加强审计全覆盖,开展审计项目146个。强化重点工作督查督办,被授予全省政务督查先进单位。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营造了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发展环境。

2015年全县改革发展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和完美收官。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抢抓系列政策机遇,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攻坚破难,奋力追赶,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过去五年是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经济总量是2010年的2.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是2010年的2.4倍;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8倍和2.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10年的1.9倍;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6.3%。一些主要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2014年分别荣获全省工业争先进位奖和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

过去五年是基础条件极大改善、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紫阳港、西门河跨汉江大桥、滨江景观长廊、县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建成,仁和国际社区、西门河新区、文笔山公园、河堤路东段综合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县城更加整洁靓丽。完成避灾扶贫搬迁1.86万户、6.86万人,建设保障性住房19066套。城镇化率达到37.5%,五年提高6个百分点。改造县乡公路223公里,新修通村公路470公里,连户水泥路826公里,建成县乡示范路280公里,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工程560公里。新建饮水安全工程354处,惠及22万人。新建和改造城乡输电线路2065公里,农村户改面达到95%,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五年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循环发展质量最优的五年。富硒绿色产业迅猛发展,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唯一的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获准创建并进入示范区,被授予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恒紫循环产业园区、硒谷生态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达23家,盘龙茶业、和平茶业、闽秦茶业、富硒食品、开源实业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累计招商引进项目60个。培育规模工业企业20家。聚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品牌,文笔山成功创建AAA级景区,瓦房会馆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景点建设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收入逐年提升。

过去五年是环境保护持续加强、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集镇垃圾堆放场实现全覆盖。建立县、镇、村三级护水责任体系,划定汉江及支流禁建区和控制区,建成汉江大水面视频监控系统,汉江出紫断面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依法关停红蝶化工、浙陕水泥和11家矿山企业及砖厂,“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县,创建省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治理水土流失738平方公里,绿化造林37.8万亩,保护天然林1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7%,五年提高5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是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内生动力迸发最强的五年。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在全省全市推广,被中央实践办作为全国县级典型进行宣传。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和县政务中心“全程代理”模式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被各级主流媒体集中宣传报道,省内外110个县区前来学习借鉴。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招投标管理、涉法涉诉信访化解、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创新取得了新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镇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过去五年是民生实事全面落实、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办成100件城乡实事。建成城乡幼儿园21所、寄宿制学校57所、标准化学校38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初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2.6%和96.4%,高考成绩跃居全市前列。建成县医院综合住院楼、21所标准化镇卫生院、16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镇文化站19个、村文化书屋210个,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民歌剧《茶山情》等文化产品反响巨大,紫阳民歌影响力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敬老院实现全覆盖。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和精准扶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社会治理不断强化,平安创建深入开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连续五年获评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

各位代表,五年的风雨历程,谱写了紫阳发展的新篇章;五年的辉煌成就,标志着紫阳迈向新征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领导班子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向所有关心支持紫阳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更加自觉地向中央基准和省市要求看齐,坚决贯彻县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三大战略”,才能把县委制定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高点定位、重点突破,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争先进位,在转型升级中追赶跨越!改善民生是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全局,加快发展各项事业,满足民生需求,把紫阳的事情办好,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改革创新是持久动力,必须勇于破旧立新,敢于大胆实践,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发活力、驱动创新!保护生态是根本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严守生态底线,才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真抓实干是关键所在,必须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勇于尽责,敢于担当,保持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凝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才能把紫阳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回顾总结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差、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财源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投资缺乏大项目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需付出艰辛努力;城乡居民收入低,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任务艰巨;特色产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市场主体活力不强;城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服务有待提升,民生保障仍有差距;少数干部适应新常态意识不强、干事劲头不足、工作激情消退和“不严不实”现象一定程度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三五”是紫阳脱贫摘帽、同步小康的决胜期,也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期。根据中省市和县委决策部署,县政府编制了《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交本次大会审议。县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并报告执行情况。

“十三五”全县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突出精准脱贫攻坚、循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综合治理,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进程,加快追赶超越,努力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紫阳。

“十三五”全县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全面脱贫“一大核心任务”,基础设施、城乡面貌“两个显著改善”,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公共服务“三个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增速和质量“四个追赶超越”。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38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总收入达到4.41亿元,年均增长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达到43290元、15140元,年均分别增长10%、12%,实现脱贫摘帽,与省市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组织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精准施策,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147个贫困村、9.52万贫困人口,夯实“三项基础”,解决“四个问题”,搭建“五大平台”,按照“六个精准”和“七个一批”的要求,综合实施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劳务技能、生态建设、教育扶贫、健康卫生、基础配套、社会保障“八大脱贫攻坚工程”,2020年前全县实现户越线、村脱贫、县摘帽目标。加快避灾扶贫搬迁进程,突出地灾户、洪灾户和特困户搬迁安置,以集镇为中心、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避灾扶贫集中安置点180个、搬迁5.72万人,通过农业园区消化、龙头企业吸收、劳动力输出、服务业转化、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统筹解决搬迁户就业增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坚持绿色发展,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大力发展富硒农业,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三次产业融合度,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茶叶、魔芋、蔬菜、山林经济、富硒杂粮、特色养殖等富硒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加快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国硒谷”地域品牌,将紫阳建成国家富硒生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集中建设硒谷、恒紫两个工业集中区,着力培育富硒食饮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工业支柱,推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向中高端迈进。以“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形象为统领,围绕山、水、硒、茶、歌、道特色资源,突出“一城两镇四村八景”重点,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要素和服务功能,集中打造紫阳旅游核心产品,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聚力发展汉江画廊风情游、乐山亲水体验游、道教养生度假游、特色小镇乡村游,将紫阳打造成西北地区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山水休闲度假养生胜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商服务体系,全力开展电商扶贫,创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健康养生、金融服务等业态,加速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坚持基础先行,提升发展支撑能力。全力弥补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基础保障能力。推进交通路网升级,建成541国道紫阳段,建设重点镇村跨江跨河公路桥,加快出境公路、乡镇互联互通公路建设,改造提升重要县镇道路和通村公路等级,完善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加大汉江沿线港口建设,构建多路并举、互联互通、内外畅达的环线交通路网。加快城镇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善城乡供水设施。加强耕地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健全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实施城乡配电网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低压输电线路建设。推进县城、蒿坪副中心“气化工程”。完善城乡信息基础网络,实现4G全覆盖、自然村通宽带。

(四)坚持建管并重,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城乡互动、产城融合、联动发展,做靓精美县城,培育特色集镇,建好美丽乡村,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依托、中心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一城四区、一主两副”布局,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目标,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县城“北减南加西拓”,完成县城河堤路综合改造,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完善路网、管廊、电网等市政设施,加快西门河、任河咀、江南新区和蒿坪、向阳副中心建设,强化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建设多态合一的宜居宜业宜游县城。坚持移民搬迁与集镇扩容、完善功能相结合,按照“农业产业型、工业加工型、商贸物流型、休闲旅游型”定位,分类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完备的新型集镇。按照人口适度集聚、服务半径合理、功能基本配套和美丽乡村标准,建设中心村和产业观光旅游村。

(五)坚持改革创新,激活放大发展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突破瓶颈、激发活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行股权投资,实行以奖代补,开展风险补偿,完善财政贴息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向产业。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产权抵押融资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加强众创空间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深化完善“五个一”工作法,持续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强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紫阳应急综合指挥中心。完善紫阳大调解模式,全面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深化法治紫阳、平安紫阳建设,争创全国治安模范县。

(六)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建设美丽紫阳。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夯实生态本底。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加强森林管理,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以汉江水质保护为核心,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重点流域、企业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提高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利用全过程监管,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实行生态环境准入和重污染企业退出制度,使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更加牢固,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七)坚持改善民生,努力增进人民福祉。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双高双普”和教育强县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保障水平。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茶文化、民歌文化、道教文化为核心,出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出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提升紫阳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全社会创业创新。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健全城乡养老、流浪救助、残疾人托养、社区服务、殡葬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做好特殊对象和“三留守”人员人文关怀,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各位代表!展望“十三五”,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新的伟大征程,前景十分广阔,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坚信,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五年宏伟蓝图一定能如期实现,紫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2016年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政府各项工作必须立足新起点、寻求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完善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强力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防风险各项工作,重点推进20项重点工作和20件城乡实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3%,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1亿元和2.1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当年脱贫1.29万人、减少贫困村30个,汉江出紫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集精准发力,实现脱贫攻坚新突破

强化精准施策,狠抓责任落实。以精准为要,做好精准识别,核准核实对象,找准致贫原因,分类落实移民搬迁、产业增收、劳务就业、生态建设、教育扶持、健康医疗、基础配套和社会保障等精准脱贫措施,扎实开展电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精准做好搬迁、行业、专项、片区专项脱贫规划,精准落实重点项目和资金跟进计划。全年完成避灾扶贫搬迁4000户,库区移民避险解困搬迁293户,完成“地灾户、洪灾户”搬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规划建设精准扶贫村产业园区10个,积极鼓励能人大户领办发展合作组织50个,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带资入股、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方式,实现贫困户劳务、土地、分红多重受益。有效组织劳务输出,实施订单定向免费技能培训4000人,劳动力转移就业8.2万人。落实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兜底等脱贫措施。积极引导教育困难群众激发内生脱贫动力,主动投入自身脱贫。发挥好县指挥部、镇工作团、村工作队三级工作职能,完善县级领导联村、县级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入村、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的工作机制。实施“N+扶贫”计划,聚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社会各方面温暖之手,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各类资源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形成全民参与的攻坚合力,实现30个贫困村、1.2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强化投入保障,严格督查考核。县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争取、整合各类资金3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创新扶贫资源开发使用模式,成立县扶贫开发公司,设立县扶贫专项基金,搭建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积极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扶贫开发,以大投入推动大扶贫。创新考核机制,提高考核权重,从严督查问责。每季度听取各责任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半年集中巡查。按照“严、实、深、细”的要求,紧紧咬住目标任务不松劲,切实做好压力传导、政策辅导和工作指导,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对工作不力、未完成年度脱贫任务或弄虚作假的将实施最严格的问责,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二)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实现新增长

紧扣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实施108个重点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3%以上。加快建设35个续建项目,对尚都滨江商业街、道教养生谷、瓦房茶山酒店、仁和国际、西门河新区等项目,落实县级领导包抓,逐个找准滞后原因,明确时限要求,靠实推进措施,齐力破解难题,力促项目早日建成。全力组织73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确保39个产业项目、32个民生项目、29个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顺利实施。坚持项目建设责任、督导、巡查制度,严厉打击强揽工程、恶意阻工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项目建设环境。准确把握中省政策扶持方向、资金投入导向以及陕南循环发展扶持领域,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谋划35个以上大项目,做实做精项目前期,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全年争取政策性补助和项目资金20亿元以上。

深化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全面承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产业辐射,围绕富硒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城镇建设、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策划包装30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坚持“引资引智”并重,坚持“内资外资”并重。组织县级领导、部门乡镇、重点企业和优质产品走出去,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招商引资、推介产品。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县级领导带队外出点对点招商、小分队驻地招商、商会招商等精准招商。更加注重引企引资质量,综合研判企业投资能力和项目成长性、带动性,引进核心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知名企业,规避盲目招商和抢占资源等现象,提高招商成功率和履约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招商优惠政策,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氛围,确保全年招商落地项目10个以上,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有选择聘请国内外各领域知名专家,建立紫阳发展智库,加大高学历专业化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和培养100名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财税管理,强化财政金融保障。扶持发展优势产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培育和壮大新的财税增长点。加强收入征管,对重点税种、重点企业实行全程监督,防止“跑冒滴漏”。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政策性贷款和转移支付资金,扩大资金运筹总量。保持财政资金向民生社会事业倾斜,保证重点领域建设资金有效供给。优化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合作,扩大信贷投放,新增1家小额信贷公司,提升金融支持地方发展能力。

(三)促进转型升级,构建循环发展新格局

做强富硒产业。把特色高效富硒产业作为生态友好型的首位产业打造,坚持高端设计、园区承载、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品牌引领、集群发展,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发展之路,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一是促进富硒产业提质增效。以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为载体,更加突出富硒茶产业主导地位,在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促效益上下功夫,落实好茶叶产业创新行动计划,实施茶文化创新工程,狠抓基地建设、产品创新、品牌推广、质量标准体系、追溯体系、监管体系建设,按照宜茶皆茶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扩大产业规模,全年新建紫阳种无性系茶园1万亩,发展紫阳种良繁基地600亩,改良低产茶园1.5万亩,培育生态茶园1万亩、山地观光示范茶园2万亩;加强老茶园管理,提高效益;抓好茶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标准化产业园建设管理工作;新建标准化茶厂2个,新建、扩建茶叶初制加工厂15个,培育提升3家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紫阳富硒茶直销体验店20家、网店20家。全年产茶6200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3.2亿元。稳定发展魔芋产业,继续推广魔芋种植“紫阳实践”,实现种植面积6万亩。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因地制宜抓好富硒杂粮、畜牧、中药材、烤烟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茶、沼、畜立体循环生产方式,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5个、扶持发展3个家庭牧场,推动产业循环发展。推进28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提升3个省级农业园区和19个市级农业园区建设质量,按照园区景区化,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生态示范茶叶庄园4个。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培育发展富硒产业联盟。突出做大紫阳富硒茶饮产业,鼓励和扶持茶业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开发认证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组织引导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参与全市富硒茶文化、市场、科技创新行动,驱动企业培育发展新动力,引领茶叶产业发展。依托县富硒资源开发公司,探索组建富硒食品产业联盟,整合县内富硒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行业标准、集中打造品牌、共享销售渠道,积极引进品牌运营商,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打通线上线下,链接生产营销,降低营销成本,逐步改变品牌散乱、产品单一、鱼龙混杂的局面,形成抱团集约发展格局,提升我县富硒产业在全市的影响力和发展权重。三是加快富硒资源有效开发利用。高标准建设富硒农业示范园区。继续深化院地、院企合作,加大产学研力度,推进原产地标准化建设。分类制定农产品硒含量行业标准,深度开发高聚硒植物品种,加快富硒营养强化剂中试生产线研发,深化与企业合作开发高附加值富硒产品,促使研发成果转化为商品价值,推动富硒资源向富民产业转变。整合县富硒资源开发研究机构、人员、设备、职能,加强对外合作,提升研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富硒资源有效开发利用。

做大新型工业。加快“飞地经济”发展,加大恒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力度,建成园区二路、三路南段市政工程,启动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做好陕西睿智环保建材、陕西超群中药材仓储及深加工项目援建服务,新招商落地入园企业3家。启动硒谷生态工业园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标准化厂房5000平方米,促使富硒食品、绿安农业、天源食品、硒谷产业、美姿服饰等入园企业达产增效,支持康兮寿兮、金星烟花爆竹尽快投产,力争新引进入园企业2家。加快推进年产1万吨电池级硫酸锰项目,完成一期生产厂房建设,力争年底开工投产。支持前卫实业锆刚玉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全年新增“四上”企业10户以上,新增小微企业1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500户以上。坚持和完善包抓联系企业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电等问题。加快企业“去杠杆”、“降成本”,帮助盘龙茶业等一批成长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良性发展。

做优生态旅游。集中围绕“一城两镇四村八景”重点,邀请国内一流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完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策划和规划编制,启动文笔山AAAA级景区创建。加快完善文笔山、任河漂流、瓦房店会馆小镇、焕古硒茶小镇等景区景点建设,实施北五省会馆彩绘工程,完成江西会馆布展,加快富硒茶观光园建设。依托景点集中建设营梁村、权河村、焕古村、新田村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支持发展休闲农庄、农家客栈、特色餐饮、农耕体验、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狠抓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和码头等基础设施配套,打造县城至焕古、县城至瓦房店两条精品旅游线路,配套提升水、陆交通设施,完善旅游标识体系、要素体系和服务体系。依托文笔山景区和河堤路改造,启动环江旅游文化休闲长廊建设。促进五省会馆片区综合开发和任河咀旅游综合体建设,努力破解遗留问题,完成茶山酒店装修工程,想方设法确保尚都滨江商业街尽快建成投入运营。融合茶文化、民歌文化、道教养生文化、会馆码头文化,促进茶旅、文旅、农旅、城旅、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形成景城互动、产旅互补、文旅融合的系列休闲、养生、度假特色主题体验旅游新格局。进一步挖掘打造“紫阳味道”富硒美食品牌,丰富品牌内涵。以竹藤编织、板石雕刻、富硒美食、茶饮山珍为重点,加快旅游商品包装研发,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注重旅游经营、管理、营销、导游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实施“五个一”旅游文化精品工程,按照文化围绕旅游出精品的要求,深入挖掘紫阳传统文化内涵精髓,高质量制作一部紫阳旅游宣传片、编制一部旅游导游词、高品质打造一台情景演出、编排一套紫阳特色民舞、创新一系列精品旅游文化活动。加大旅游宣传营销,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专业旅游网站、新媒体合作力度,组织目标市场宣传推介,组织开展一季一主题旅游文化活动,努力扩大影响,提升紫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立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出台促进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实施意见,组建县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履行对景区景点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统一运营、管理,组织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招商、融资等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市场主体,集中调度资源、加快开发建设。县财政继续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做活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互联网+融合发展,以创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县”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电商发展扶持政策,县财政继续拿出500万元支持电商发展,加大电商人才培育引进,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电商龙头企业组建物流快递中心,建设桑树沟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中心,加速电商企业在紫阳“扎堆”,辐射带动实体企业“触网升级”。对接落实阿里集团“村淘”项目,建设5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建立“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电商扶贫新模式,打造5个电商扶贫示范村。通过策划事件营销、打造爆款电商产品、搭建淘宝“特色中国?紫阳馆”、建设线下富硒O2O体验店等方式营销紫阳,提升紫阳地域品牌影响力,打造“富硒名县”名片。推进“新网工程”与农超对接,完善城乡农产品配送网络。抓好西门河商业街建设,大力建设专业市场。加大与远元集团合作,加强技能培训,融入企业文化,制定服务标准,打造“紫阳修脚师”品牌,做大紫阳修脚养生产业。大力发展“夜市经济”,积极培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休闲养生、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研发设计、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创业新载体、消费新热点。

(四)实施提质工程,建设美丽宜居新城乡

提升县城城市品位。围绕“一江两岸、一城四区”总体布局,按照“产城融合、景城互动”的发展思路,传承历史文脉,倡导自然优美,彰显地域特色,坚持建新区、疏老城同步推进,推动文化、休闲、旅游与城市建设融合,形成多态合一的产城协同发展格局,把县城建设得更加精美宜居。按照老城区做减法的要求,严格控制老城区建设,加强规划执行和管控,降低容积率;积极推进老城区提质改造,完成惠民四期、黄金商贸城、农业局片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曹家坝、任河咀、火车站老进站路棚户区改造1500户,完成河堤路东段综合改造,全面实施县城河堤路西段综合改造工程;完善公共配套,优化人居环境,启动路网、供水、排污、供电等专项规划编制,强化五线管理,使城市建设更加规范有序。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全力破解障碍,加快推进西门河新区、仁和国际社区、道教养生谷建设。落实中央去库存政策,结合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打通并融合保障房与商品房、移民搬迁房的相互连接,鼓励农民举家进城落户,消化存量商品房。启动县城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加快县城气化工程建设。全面启用1200个停车位,完善专业市场、文化体育、便民设施配套,建成县文化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一江两岸环江文化旅游休闲长廊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休闲空间。加强县城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加快推进划行规市,强化市政设施后续管护,提升县城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打造规范有序、文明整洁的城市环境。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提炼城市符号,培育城市精神,提高文民素养,提升城市的舒适度、吸引力,焕发城市新活力。

加强重点镇村建设。继续以移民搬迁为抓手,重点推进蒿坪、向阳两个副中心和焕古、瓦房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洞河、汉王、洄水、双桥、红椿、毛坝、高滩、高桥、麻柳、瓦庙、东木等区域中心镇、产业大镇、边贸重镇建设,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拉大集镇骨架,提升服务功能,着力培育产业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传承历史文脉的特色城镇,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启动50个村庄规划编制,把文化、产业、生态元素融入其中,彰显特色和品位。以城郊村、园区景区周边村、产业强村为重点,统筹抓好农村饮水工程、危房改造、电网升级、道路硬化、环境整治等重点工程,努力建设乡风文明、美丽宜居新家园。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抓好交通工程建设,加快权双路二期、塘么子沟至江河旅游公路、文笔山环线公路等续建项目,做好G541国道紫阳段、汉江客货运码头援建,开工建设汉王镇汉江大桥,新建龙洞沟大桥,建设5座中小型桥梁、4个集镇客运码头和蒿坪汽车客运站。实施40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3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江南供水工程,加快任河咀防洪工程建设,建成焕古大连防洪堤,力争开工建设金川集镇、洞河集镇、和平安置点等3处防洪工程,加快“小农水”项目实施进度。加快农网升级改造,改造县城江南等6座35kv变电站,改造线路165公里,新增变压器69台,实施户表工程2755户。

(五)坚持生态立县,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全力保护汉江水质。突出垃圾和污水两大防治重点,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强化并完善“河长制”和“网格化”监管,夯实分段防污责任,加强河道管理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查严惩垃圾乱倒、污水直排行为。巩固和完善垃圾处置长效机制,实现沿江沿河村垃圾收费全覆盖。完成西门河、长滩沟、瓦房沟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小米溪沟和田家湾水污染治理工程。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限期完成明华煤矿污染治理。完成7个集镇生活垃圾堆放场建设,建成洞河、向阳、焕古和江南新区污水处理工程,启动蒿坪、汉王、任河咀、曹家坝新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扎实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抓好天然林保护、第二轮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推进全民植树、山地造林和城镇扩绿,突出江河两岸、城镇周边、公路沿线、景区景点,绿化造林5万亩。强化国土执法检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补充耕地1000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17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53平方公里。实施紫阳中学初中部滑坡治理工程和楠木滑坡应急治理工程。继续加大矿山整顿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采,采取关闭、停产、转型综合措施,促其逐步退出和升级,去产能、护环境。加强湘贵锰业、康洪茧丝、前卫实业等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完成30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监管,抓好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治理,让紫阳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六)实施创新驱动,释放改革发展新动力

解放思想促开放。坚持不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力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发展共识、完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坚决破除一切有碍于发展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创造性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勇于改革创新和“开放包容”的理念,增强创新意识,强化开放思维,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坚决消除限制性开放的隐形壁垒,让先进的理念走进来,用开放的视野融入全国全省全市的发展。坚持用五大理念引领新的发展,积极调结构、换动能、破瓶颈、拓空间、促升级,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改革创新的大发展,努力使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开拓新局面。

激发活力促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建立健全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和取消,探索创新“并联审批、网上办事、掌上审批、微信预约、网络流转、县镇联通”政务服务新模式,使办事速度更快、服务更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县级重大项目储备库,完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积极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项目筹资渠道和方式多样化。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实行股权投资、以奖代补,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整合城镇医保、农村合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居住证制度,促进人口有序实现城镇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搭建平台促创新。充分依托我县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创新创业要素集聚,鼓励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才回乡创业。积极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立政策引导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众创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体系,掀起精英创业、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热潮,释放“众创”潜能,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增收。

(七)推进普惠共享,维护社会和谐新局面

办好城乡民生实事。坚持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继续办好20件城乡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一是实施县城河堤路西段综合改造、县城高速路引线改造、县城江南供水工程、县城重点区域棚户区改造、文笔山公园基础配套提升工程、桑树沟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华阳医院建设、任河咀旅游综合体开发、紫阳养老公寓建设、县城殡仪馆迁建城镇10件实事。二是办好精准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发展、农网升级改造、环境综合治理、饮水安全保障、教育基础提升、卫生设施改善、集镇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交通路网建设、电商金融服务农村10件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全力推进“双高双普”、争创省级教育强县,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高考达线人数和中考质量在全市保位争先。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建成紫阳县第三小学,全面启动紫阳小学改扩建工程,实施薄弱学校改造13所,新建公办幼儿园2所。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大教师招录补充力度,逐步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和职称评聘、轮岗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实行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升就业率。切实巩固医改成果,完善医改运行机制。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和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卫生计生资源整合,加快县中医院综合住院楼和华阳医院建设,实施妇幼保健院装修工程和蒿坪中心卫生院扩建工程,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30个。完成县医院“二甲”创建,创建1所国家级示范化镇卫生院、3所省级示范化镇卫生院。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计生家庭奖扶关爱,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出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大紫阳民歌的传承、普及、创新力度,扶持发展各类民间文艺社团和协会组织,广泛开展“民歌民舞乐活紫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培养本土新生文艺力量,聘请文化顾问,引进文化人才,逐步建立本土文化人才骨干队伍。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配套完善县城公共文化设施,加大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推进文化产业化加快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设立100万元创业就业扶持专项基金,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拓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渠道,扶持100名返乡农民工、50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城镇新增就业2200人以上。做好修脚足浴、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家政月嫂、电工电焊五大免费技能培训,继续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扩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以上。加强救助体系建设,提高救助水平,完善城乡低保、五保管理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设县城养老公寓,建成县城殡仪馆,实施7个镇殡仪馆及公墓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机制,办好残疾人十件实事,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强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和全员教育培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高度重视防火、防汛、防滑工作,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扎实推进依法治访,强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妥善化解信访热点难点问题。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三调联动”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组建水电路维修、家政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专业性服务队伍,切实提高紫阳热线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创建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加强应急和消防管理,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做好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建设综治信息化平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继续开展“打五霸”和“破小案、暖民心”专项行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同时,认真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统筹做好统计、物价、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档案工作,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老龄、工商联、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八)牢记为民务实,展现廉洁勤政新形象

坚持从严治政。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始终,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坚持深化联系群众五个一工作法,以更严更实的要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加大对庸懒散等突出问题治理和廉而不勤、严而不为的追责力度,按照“八项规定”和市委狠刹“五股歪风”要求,狠抓政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公务消费,让管理严起来、作风硬起来、工作实起来。

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履行政府职能,严格按法定程序、法定权限行使职权,筑牢法治“篱笆”,防范权力“越线”。认真落实县委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严格落实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风险评估,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学法、政府及部门法律顾问等制度,切实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务实勤政。坚持重信守诺,提高政府公信力,说了算、定了干,凡是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作出的承诺,坚决落实,严格兑现,不说空话、不放空炮,实行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公开承诺制,制定任务书、确定时间表,亮出身份、晒出工作,让群众监督工作落实。推行狠抓工作落实“五个一工程”,从今年起,每名政府领导和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要负责引进一个招商企业、包抓一个重点项目、包联一个贫困村脱贫、解决一个重点遗留问题、完成一项工作机制创新。加强重点工作督查、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完善绩效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最大责任,用心用情,真抓实干,做好惠民生、聚民心的工作。不断完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全面提升“县长信箱”、“紫阳热线”服务水平,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到加快发展上,创造心齐、气顺、劲足的发展环境。

坚持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廉洁从政贯彻到政府工作各个环节。加强行政监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管好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强化廉政教育,认真贯彻《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使政府系统工作人员心有所畏、行有所止,风清气正干事创业。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踏上“十三五”的新征程,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是我们务必要打赢的两场硬仗,创新发展、追赶超越是我们必然要选择的发展道路。实现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开创绿色循环发展的新局面,肩负起紫阳全面发展新的历史使命,组织寄予厚望,人民充满期待,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与全县人民一道,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奋勇争先,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紫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