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紫阳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时间:2019-02-26 19:45来源:紫阳县人民政府
文件名称 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紫阳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索引号 0000001060001201903001 公开目录: 县政府文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紫政发〔2019〕1号 成文日期: 2019年02月26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9年02月26日
内容概述 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紫阳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县直总公司(社):

《紫阳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县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细化任务,夯实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紫阳县人民政府

2019年2月26日

紫阳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县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锁定整县脱贫摘帽目标,统筹谋划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强力实施“五大战略”,奋力加快追赶超越,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节能降耗控制在市定目标范围内;汉江出紫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合力决战脱贫攻坚。聚焦“八个一批”工程落地落实,统筹推进贫困村、已出列村和非贫困村脱贫工作,完成116个村、5.7万人脱贫任务,确保全县脱贫摘帽。

强化产业就业扶贫。把做大产业、扩大就业作为稳定增收脱贫的核心工程,按照“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技一项目”思路,新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县级农业园区30个、专业合作社100个以上,引进新社区工厂20家,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2000个,继续强化免费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就业6000人以上,确保“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充分发挥利益联结机制作用,综合运用股权合作、小额信贷、产业奖补、互助资金、生态补偿等措施,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带动群众稳定脱贫。

提升综合保障水平。整合各类资金4.6亿元,保障脱贫出列资金需求。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实施交通保障项目142个、水利保障项目160个、电力保障项目60个,建设“两室一场”87个,9月底前贫困村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全部建成达标。加强住房保障,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口安全住房达到100%。全面落实“四重保障”“三个一批”“八大行动”等健康扶贫措施。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七长”责任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持续抓好兜底保障、国企帮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风文明治理、新民风建设等工作。

深化苏陕扶贫协作。全面落实两地领导互访机制,加强工作协调,提高协作成效。强化干部交流,选派全县各类干部35名以上赴新北区学习锻炼,协调新北区优秀教师、名医、旅游管理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来紫指导发展。精准项目协作,争取协作项目资金6000万元以上,认真组织项目实施,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力争资金效益发挥最大化。深化产业合作,引进2家以上新北区大企业来紫兴业,助推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劳务合作,招聘500名以上贫困劳动力赴苏就业。继续推进6镇6村结对帮扶工作,扎实开展社会帮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注重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在推动项目建设提速、项目储备提质、要素保障达效上下功夫,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加强项目储备。突出区域资源优势,坚持全产业链定位,深入研究论证,策划包装重大项目100个以上;把准上情,吃透县情,启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发展规划编制,建好全县重大建设项目库。瞄准富硒产业、文化旅游、康养制药、新社区工厂等领域,深度策划包装20个以上投资超亿元的招商项目,力争招引落地5个以上亿元项目。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等重点,谋划50个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做深做细前期工作。

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严格执行集中开工、包抓联系、定期会商、督导点评等项目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双百”工程,实施15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凝聚项目攻坚合力,建成汉王跨汉江大桥、移民搬迁工程、普方中药材加工提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106个项目,加快国道541建设、河堤路综合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44个项目进度。优化投资结构,实施89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9亿元以上,投资占比达到40%以上;积极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建设,民间投资增长20%以上。修订完善国家投资项目管理、工程变更办法,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规范建设项目管理。

强化要素保障。深入研究中省市投融资和财政政策,夯实目标责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争资融资主动性和成功率,力争全年到位建设项目和政策性补助资金30亿元以上;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压缩单位运行经费,尽力而为保障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稳妥处理政府债务,严厉打击金融违法行为,坚决防范系统性风险。盘活土地资源,补充耕地600亩,完成旧宅基地腾退6629亩,申报增减挂钩项目流转指标2500亩,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实施人才振兴计划,聘请发展智库专家顾问20名以上,引进各类人才200名以上,组织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00名以上,出台吸引在外紫阳籍人士回归、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大学生就地创业等政策措施,增强人才保障。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自身优势,坚持融合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升级产业链,完善供给链,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实施茶产业“八大创新”工程,推进全域绿色无害化生产,强化茶园标准化管理,大力培育精品茶园,着力构建茶产业“十百千万”体系,提升产业标准化组织化链条化水平,新建无性系茶园1万亩,改造提升标准化茶园1万亩,茶叶产量达到7500吨以上。围绕高品质定位,持续推进“三品一标”建设,推行新修订的紫阳富硒茶标准、紫阳茶产品标准,申报紫阳毛尖百年品牌和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完成紫阳富硒茶国际商标注册。壮大“硒+X”产业体系,种植魔芋5.8万亩,协同发展林、菌、药、畜、渔等富硒产业,创建山林经济示范镇村各5个。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55个县级农业园区提升工程,新创建市级农业园区9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以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高效节水农田灌溉工程5000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8000亩。

推动新型工业提速扩量。坚持园区承载、集约循环发展,全力提升工业集中区聚集能力,完善园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成标准化厂房7万㎡,新引进入园企业5户以上。加快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力促厚朴综合开发利用、3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绞股蓝皂甙综合开发、德迫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水壶制造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助推陕煤富硒矿泉水项目达产达效,打造工业集中区核心增长极。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支持湘贵锰业、前卫实业等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业效益;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规上工业企业8户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战略性新兴工业企业1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推动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突出“一核三线、一城三镇”重点,培育核心景区吸引力,加快文笔山、任河漂流4A级景区创建,完成瓦房会馆群3A级景区创建,持续打造焕古硒茶小镇、瓦房会馆小镇、蒿坪富硒康养小镇,推进擂鼓台景区开发,实施桑树沟至茶山“茶马古道”休闲体验区景观提升环境改造工程;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建成县游客接待中心,力促茶山酒店、滨江商业街投入运营;推出一批招牌菜、名厨师、示范店,大力开发文创旅游产品,持续开展四季文旅主题活动,提升服务接待能力,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新建电商服务站点31个,建成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县。积极发展交通物流、健康养老、呼叫服务、富硒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办法,培育“五上”企业20户,新增市场主体2000户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5%以上。

(四)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和全域振兴目标,协同推进城乡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城镇品质。做好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建设性详规,引领县城未来发展。实施老城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推进河堤路综合改造、紫阳记忆特色旅游文化街区(一期)建设,启动铁路家属院片区、盐库片区、农业局片区(二期)棚户区改造,建成汉江大桥至石梁子道路,完成环城路、神钟路改造。推进新区开发,加快月畔湾安置小区、紫邑新城商业步行街(三期)、仁和国际社区(三期)等项目建设进度。扎实开展“七城联创、三级同创”,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创建省级森林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完善城市管理办法,严格规划管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塑造美丽县城新形象。加快蒿坪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以上。以集镇移民安置小区建设为抓手,完善水电路讯、文教卫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集镇品位和承载力。

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紧贴紫阳实际,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系统谋划乡村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完善农产品流通链,增加乡村旅游卖点,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快速壮大茶叶、魔芋、林果、中药材、畜牧、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服务提档升级,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深入开展“五边五治、四化四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行政村全面达标。聚集资源要素,完善推进机制,扎实抓好青中、黄金、营梁等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全县系统推进乡村振兴积累经验。

优化生态环境。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严格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行生态环境网格化管理,压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完善城乡环保设施,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容及应急管网改造、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和3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和5个区域性垃圾填埋场,积极推广蒿坪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模式。实施绿化造林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6平方公里。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十项专项整治行动,巩固提升秦岭生态环保问题整治成果,持续抓好“大棚房”整治,坚决落实铁腕治霾措施,全面落实“河长制”,确保汉江出紫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21天以上。

(五)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紧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改革创新纵向突破,加快释放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落实中省市改革部署,按期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抓好全国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试点,统筹推进生态文明、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设“紫阳政务服务智慧大厅”,推出更多“只跑一次”和“不见面”服务事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三变”改革进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做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县、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依托硒产业研究院、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硒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富硒产品研发、标准制定、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打造富硒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富硒产业聚集发展试点示范区。推进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点建设,指导企业建立可视化质量溯源系统,引导企业建立“二维码”质量追溯体系,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深化院地合作,努力为成果转化、技术攻关、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争取更大支持。鼓励企业协同创新和自主研发,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开发新技术产品5个。完善招商服务体系,实行“一对一审批、实打实监管、点对点帮扶、面对面服务”,提高开放招商水平。鼓励民营企业创新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推动困难企业合作重组。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持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十二大行动”,精心打造“五心五服务”政务品牌,进一步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优化流程、压缩时限、提升效率,积极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紧扣企业发展需求,把苏陕扶贫协作、陕南循环发展等各类优惠政策落实到企业中、具体项目上,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的感知度。积极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道,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着力缓解企业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

(六)扎实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办好城乡实事,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稳定,稳步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提升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推进“双高双普”创建,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紫阳中学学生公寓,扩建县幼儿园,建设县第二幼儿园、双安镇中心幼儿园,实施向阳恒大小学二期、第三小学扩建工程,启动蒿坪镇中心小学、红椿镇中心学校和毛坝中学校建工程,力争启动紫阳小学改扩建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招聘补充教师200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成绩保持全市前列。加强健康服务,实施县中医院(二期)工程,新建2所镇卫生院、3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力争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扩大创业就业,强化专项就业服务,加大就业扶持和培训力度,新增城镇就业23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繁荣文体事业,新建城展馆、茶博馆、文化馆和4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增有线电视户户通用户1万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做好优抚、养老、社会救助、妇女儿童关爱等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安全监管,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深化“七五”普法,坚持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挖彻查“关系网”“保护伞”,坚决铲除黑恶势力及其滋生土壤。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抓好网上信访,严格执行领导接访、包案等制度,妥善化解信访积案,减少越级上访,严控进京上访,严防赴省进京集体访。高度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防汛防滑等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