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紫阳县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保护与发展规划(2018-2027)》的通知

时间:2019-04-04 00:00来源: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件名称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紫阳县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保护与发展规划(2018-2027)》的通知
索引号 0000001060002201904001 公开目录: 政府办文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紫政办发〔2019〕29号 成文日期: 2019年03月27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9年04月04日
内容概述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紫阳县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保护与发展规划(2018-2027)》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

《紫阳县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保护与发展规划(2018-2027)》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3月27日

紫阳县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保护与发展规划(2018-2027)

一、总则

1·1规划背景

“紫阳毛尖”茶是我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清代十大名茶,现仍列我国名茶。为加强对“紫阳毛尖”茶的保护工作,有效传承和发展遗产,发掘其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保护其生产方式、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文化多样性及其景观,加快脱贫攻坚工作,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1·2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2018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企发〔2012〕4号);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的通知》(农办企〔2013〕25号);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农业部公告第2283号;

——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陕发〔2015〕20号);

——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产业脱贫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陕产业脱贫办发〔2016〕4号;

——《安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2017-2020年行动计划》(安政办发〔2017〕42号);

——《紫阳县促进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紫政办发〔2015〕116号);

——《紫阳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意见》(紫政发〔2017〕11号);

——《紫阳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扶持暂行办法》(紫政办发〔2017〕128号);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1·3规划时限

本规划为10年,即2018至2027年。分短期规划(5年),最终规划(10年)。

二、遗产特征与价值分析

2·1遗产特征

2·1·1起源与演变

“紫阳毛尖”茶是我县最具盛名的茶叶产品,属绿茶类,创制时间有典籍记载为清道光年间,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版《紫阳县志.树艺.杂植》第一次记载了“紫阳毛尖”和紫阳另外一种著名茶叶“芽茶”,志称“春分时摘之,叶细如米粒,色轻黄,名曰‘毛尖’,清明时采之,细叶相联连,如‘个’字状,名曰‘芽茶’”,由此可以断定,紫阳毛尖最晚出现的时间是在公元1843年,距今(2018年)175年。中国著名茶学家、安徽农学院教授陈椽曾说,“在清代,‘紫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至今仍居中国名茶之列(《中国茶经.茶产品篇》,陈宗懋 、杨亚军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2018年版)。紫阳毛尖和紫阳芽茶在中国贡茶制度化的唐代即作为贡茶已有诸多史实证实和专家、学者认可,史料记载统称为“芽茶”。

紫阳毛尖茶制作工艺,开始是全手工制作,干燥方式是晒干、阴干和木炭火烘干,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手工制作逐渐退出,现主要是机械加工。2003年,安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在此基础上经修订,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3年发布了《紫阳富硒茶标准综合体》,该标准对紫阳毛尖在鲜叶、外形、感观和加工、包装、贮藏等方面都进行了量与质的规范,紫阳毛尖茶生产从此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紫阳毛尖茶是紫阳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主要反映在民间文学之中,以民歌为主。在目前已收集、整理的紫阳民歌中,与茶叶有关的就有300多首。在紫阳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如小说、散文、诗歌、歌曲、电影、绘画等,都打上了十分明显的紫阳毛尖茶印记。

紫阳毛尖以其良好的品质特征,一起受到官方、民间和专家、学者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评比,获得好评。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全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中茶所所长程启坤、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等名人均题词留言。

2·1·2系统结构

2·1·2·1品质。紫阳毛尖是我国高级绿茶,其品质特征为:条索紧结、卷曲或挺直;显毫,色泽翠绿,洁净;香味为嫩香和栗香,滋味鲜醇,持久回甜;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肥壮匀齐。古今名茶,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富硒,防癌、抑癌、抗衰老,可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

2·1·2·2农业特征。截止2018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逾23万亩,覆盖17个镇,茶叶年产量7110吨(其中:紫阳毛尖茶年产量占全县茶叶年总产量的30%以上),茶叶年农业产值14.898亿元;全县涉茶人口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3%。全县茶叶加工厂达300多家,其中通过食品生产许可认证(SC)有66家,通过陕西省食品加工小作坊认证近170家;紫阳毛尖茶生产基本上涵盖所有茶叶加工厂,不同加工厂只是加工紫阳毛尖茶的数量有多有少而已。

2·1·2·3生态。紫阳茶树人工栽培品种为“紫阳群体种”、灌木型,根系发达,有良好的保水、保土、水源涵养和净化空气作用。

2·1·2·4景观。茶园常绿,深秋季节开花结果,春季新叶嫩绿,标准化茶园株、行排列规范,修剪齐整,山地茶园星状分布满山坡、生长郁郁葱葱,于山水之间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美学价值,景观生态特征视觉冲击力强烈。紫阳立地条件极差,形容为“地无三尺平”,绝大多数茶园自然分布,生长于乱石和山坡,“一窝一趟”,高低起伏,连绵不断,茶在林中、林在茶中,茶园自然美、生态美无与伦比。

2·1·2·5技术体系。紫阳毛尖茶生产技术主要为茶树品种选择、茶树栽培技术、鲜叶采摘技术、加工技术、品评购买方法和饮用方法。

2·1·3系统特征

2·1·3·1活态存在。紫阳毛尖茶的生产从未断绝,至今仍是紫阳茶的主体。2011年,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县茶叶制作大师曾朝和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紫阳毛尖”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000多年来,紫阳毛尖茶经历了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制作上看,原先是蒸青(以“蒸”的方法杀青),后改为炒青(用“炒”的方法杀青);原是手工制作,现已改为机械制作;原为阳光照晒干燥,后改为木炭火焙干燥,现改为用电炒或烘干;原主要作为贡茶用,现已为广大消费者享用。

2·1·3·2与人和谐相处。紫阳毛尖是人与自然合作的产物。紫阳生产和利用茶叶“不晚于周时代”(丁文,《紫阳茶史千字文》,载《紫阳贡茶文化》),有3000多年历史。3000多年来,紫阳毛尖一直与紫阳人相生相伴,和谐相处,曾经历了贡茶、茶马制、丝茶之路、民族团结等历史过程。紫阳县是陕西省主要产茶县,“清末,陕南唯紫阳有名”(民国版《西乡县志》)。新中国成立后,紫阳县茶叶生产不断发展和壮大,资源持续利用,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将紫阳及其邻县所产之茶以“紫阳茶”命名,“产区包括陕西的紫阳、镇巴、东乡(四川的宣汉县)、西乡、安康、岚皋,四川的万源、城口”(中国茶叶公司《关于茶叶产区划分原则范围说明意见》)。1974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紫阳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紫阳毛尖多次在国内评比中获得大奖。

2·1·3·3可持续性。“紫阳毛尖”茶是植物性产品,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紫阳毛尖富含微量元素硒,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是健康产品。紫阳县宜茶,具有发展紫阳毛尖茶的自然条件和人力条件,可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

2·1·3·4濒危性。从资源上看,紫阳毛尖茶生产系统生存因素出现变化,已影响其健康发展。一是由于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逐步发达等因素,对产地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二是由于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大量应用农业投入品,产生了多种不利于茶树生长的因素,如出现多年不发或少发的病虫害开始频频出现。三是由于农民对就业的选择机会增加,而务茶的效益相比与外出打工效益有一定差距,已出现了茶农疏于务茶或放弃务茶的现象。从产区上看,一是紫阳毛尖茶生产产业化组织水平低,宏观管理粗放,没有形成整体组合,茶厂、茶农生产经营仍处于粗、小、散的状态,目前还没有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多年来重视“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紫阳毛尖茶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品牌效应未彰显,溢价能力不够。三是茶农科技知识较缺乏,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困难较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茶产业改造和转型的难度大。四是土地、燃料、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上升,企业营利减少,发展活力减弱。五是市场占有率低,市场覆盖面小。从社会上看,一是多种快捷饮料的发展很快,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倒逼紫阳茶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二是年轻人是饮料消费的主体,但年轻人对茶叶饮料的消费兴趣较弱,影响优质茶叶产品的销售。三是各地对茶叶产业发展重视,茶园规模、茶叶产量增加,已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均对紫阳毛尖茶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并直接影响其生存。

2·2遗产价值

2·2·1生态价值

作为生产紫阳毛尖茶产品原料鲜叶来源的紫阳当地茶树品种--“紫阳群体种”,其主要品种资源达20余种,生物多样性表现明显,对构建和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具备开展茶树优良单株选育扩繁推广的丰富的遗传资源。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植物,紫阳县种植的“紫阳群体种”多为中小叶、灌木型茶树品种,根系发达,四季常绿,有良好的保水、保土、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茶园种植景观、生态树种可营造良好地域小气候;茶园成园封行后地块不长杂草;茶园合理间作或套种绿肥,茶园修剪后茶枝还园、枯草落叶返地自然成肥,增加土壤肥力、调控养分循环、支撑茶树健康生长、控制病虫害发生作用明显。综上所述,紫阳毛尖茶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

茶园既是经济林又是生态林,固有生态功能较强,生态价值明显。随着紫阳毛尖茶文化持续传承、利用与发展,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张,必将带动紫阳县茶园基地建设与管理规模的增加。因此,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其作用意义重大。同时,茶树的生态保护特征、景观特征和“和”“清”“雅”“贵”的品质,可以实现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环境,并可实现这种环境的持续利用和发展。

2·2·2经济价值

紫阳毛尖茶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来,紫阳县将发展以紫阳毛尖茶加工为主的茶产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坚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基地扩规模,延伸产品链条,扩大产业影响,从事茶产业生产经营的主体逐年增加,其中涉茶农户由过去的8万余人增加到12万多人,近几年围绕脱贫攻坚,紫阳县将发展与毛尖茶为主的茶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扶贫中长效项目,在扶贫中已显出成效。茶产业的基地在农村,加工厂在农村,参与者在农村,而且与千家万户直接发生联系,对当地成功脱贫而不返贫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带动多种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以紫阳毛尖茶发展经营为主的紫阳茶产业对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业有重要作用。紫阳县已将茶产业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个首要支撑路径和品牌,从本世纪初即开始进行规划和建设,已建设多条旅游线路,并配套建设茶文化景点、茶叶生产和加工体验场地,以及餐饮、品茶、茶艺表演、出版紫阳茶文化书籍等相关软硬件设施,实现到紫阳茶山旅游、秋赏茶花、春观采茶,可听茶歌、尝茶汤、吃紫阳美食、游紫阳山水、探讨紫阳茶文化,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已取得较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3社会价值

紫阳毛尖茶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重要性突出。茶叶是紫阳的传统龙头产业,加快发展是促进农民维持生计和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紫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目前茶农种植茶园每亩销售鲜叶收入平均水平3000-5000元左右,最高水平达10000-15000元,茶产业对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大作用。茶业生产能吸收广大妇女的参与,如采摘、加工等,对改变劳动力结构,发展妇女的生产积极性有重大作用。茶叶是最能充分发挥紫阳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茶树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克服信息、科技、资本劣势的优势产业,是紫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元素。紫阳是国家深度贫困县,经济欠发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以茶叶产业为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随着脱贫攻坚后时代的到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茶叶将为实现产业兴旺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茶叶上升为国饮饮品,有稳定、向好的市场前景,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必然。

2·2·4文化价值

紫阳产茶历史悠久,已有研究证明紫阳茶是中国第一支贡茶,紫阳毛尖茶参与了中国贡茶制度化贡茶行为的始终,在中国茶马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边销茶,对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它是中国茶史的见证,是中国茶史中不可或缺的证物资料。

紫阳毛尖茶在紫阳民俗中的作用,体现了紫阳毛尖茶“和”“清”“雅”“贵”的品质,融合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对提高人的精神修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作用。

紫阳毛尖茶是紫阳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主要反映在民间文学之中,以民歌为主。在目前已收集、整理的紫阳民歌中,与茶叶有关的就有500多首,如“倒采茶”“顺采茶”“刘冬姐”“三月三上茶山”等,成为一个系列和种类。在紫阳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如小说、散文、诗歌、歌曲、电影、绘画等,都打上了十分明显的紫阳毛尖茶印记。2014年,紫阳县剧团创作出大型民歌剧《茶山情》,讴歌了紫阳人民支持三线建设的历史,丰富了紫阳民歌剧的内容,弘扬了紫阳茶的德情。

2·2·5科研价值

2·2·5·1史实考证价值。根据《华阳国志·巴志》和〈新唐书〉等典籍的记载,专家已提出陕南是中国最早的植茶区和贡茶区的观点,对紫阳毛尖茶史的研究,则可以对上述观点提供有力的证据。2003年陕西档案馆公布的清光绪三年紫阳贡茶档案,记载紫阳县当年征集毛尖茶作为向朝廷贡茶的事实,这些对研究中国茶史提供了重要的史实和资料。

2·2·5·2农业历史价值。紫阳毛尖茶身上承载着众多的农业历史线索,对研究秦巴山区和汉江流域的农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2·2·5·3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价值。紫阳是农业县,茶叶在其经济结构占有重要地位,而紫阳毛尖一直是紫阳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脱贫攻坚中,发展以紫阳毛尖为主体的紫阳富硒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研究紫阳毛尖茶在各个时期的状况,对研究紫阳乃至秦巴山区的农村经济和农村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2·2·5·4民族关系价值。处理民族关系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从唐到清的茶马制,茶叶充当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紫阳茶是边销茶,紫阳毛尖承担着民族团结的重任,对加强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团结,服务国家民族下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2·2·6示范价值

紫阳农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如何进行保护与发展,紫阳毛尖茶正在走出一条可供复制和借鉴的道路,这包括打造紫阳毛尖茶品牌,在总结和继承的基础上申报紫阳毛尖茶传统工艺技术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毛尖茶为中心旅游项目等,对提高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认识和积极参与,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2·2·7教育价值

茶叶文化和民歌文化是紫阳文化的两张名片,紫阳的发展史,茶叶和民歌占有重要位置,研究紫阳毛尖茶,发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将茶叶文化与民歌文化进行配合和嫁接,可以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增加地方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信心有重要意义。

2·2·8独特价值

2·2·8·1创造性。紫阳毛尖是人与自然合作的产物。紫阳生产和利用茶叶“不晚于周时代”(丁文,《紫阳茶史千字文》,载《紫阳贡茶文化》),有3000多年历史。3000多年来,紫阳毛尖一直与紫阳人相生相伴,和谐相处,曾经历了贡茶、茶马制、丝茶之路、民族团结等历史过程。紫阳县是陕西省主要产茶县,“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民国版《西乡县志》),紫阳毛尖为全国十大名茶。新中国成立后,紫阳县茶叶生产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全省一起保持领先地位,资源持续利用,紫阳毛尖多次在国内评比中获得大奖。

2·2·8·2独特性。紫阳茶是中国第一支贡茶,紫阳毛尖作为贡茶贯穿于中国贡茶制度的始终,为其它茶叶所不及(栾成珠“紫阳贡茶的历史地位”,载)。以紫阳毛尖茶为主体的紫阳茶,在1989年9月由陕西省科委组织茶学、营养学、医学专家在北京进行鉴定,肯定了紫阳富硒茶“天然、富硒”的独特性,认为紫阳紫阳富硒茶“对抗癌、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抗突变、抗疲劳具有明显效果。”《陕西省紫阳县富硒茶开发研究意见》,是中国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富硒保健茶叶。

2·3遗产的重要性与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

2·3·1遗产的重要性

紫阳毛尖是紫阳县重要文化遗产,也是紫阳县的重要经济发展项目和文化建设项目。紫阳茶是中国名茶,多次进入国内外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凤凰电视台》,得到观众的好评。紫阳毛尖茶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由于紫阳毛尖的领军带头,紫阳富硒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推荐绿茶公共品牌”、全国“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2015年“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等30余项殊荣,连续四届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2018年紫阳毛尖茶区域品牌价值62.22亿元,成为国内和国际注目的品牌,发展潜力巨大。

紫阳毛尖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还是文化价值、科研价值、示范价值、教育价值和独特性价值,都是十分显著和具有个性的,因而,保护和发展这一农业遗产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性。

2·3·2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对茶饮料十分重视,将饮茶作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2016年10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到“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茶叶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2017年5月,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讲到“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发展茶产业、壮大茶品牌、传承茶文化提出殷切希望。紫阳毛尖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其发展与国家政策合拍。

紫阳县是陕西省农业厅确定的“十三五”全省农业主导产业茶叶转型升级示范县,紫阳县制订了《紫阳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扶持暂行办法》,将生态基地建管、龙头企业培育、产品科研、产品标准质量管控、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市场建设、茶文化建设、茶旅融合发展作为“八大创新工程”,决心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紫阳毛尖茶是紫阳富硒茶的主体,是紫阳富硒茶的中坚,发展紫阳富硒茶实际就意味着发展紫阳毛尖茶,在农村是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保护和发展紫阳毛尖这一农业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三、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3·1优势与劣势

3·1·1优势

3·1·1·1工作基础。紫阳县农业遗产紫阳毛尖茶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已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日程,成立了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茶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基本完成,“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始编制。紫阳县设有县茶业局,主抓茶叶产业发展;各镇有专门管理茶叶发展工作的部门--农综站。加工茶品种类较丰富,产品链条逐步完善,目前主要生产的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调味茶等。产业发展基础牢固。

3·1·1·2品牌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品牌建设取得较大成效,2004年,紫阳富硒茶通过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2005年,紫阳富硒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证明商标;2008年紫阳县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2009年被列入长江中上游特色绿茶和出口重点区域,紫阳富硒茶获得“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 强”; 2011年,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紫阳富硒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连续两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3年,紫阳县被命名为“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茶叶科技示范基地”,紫阳富硒茶作为保健茶载入《中国茶叶词典》;2015年12月28日,紫阳富硒茶荣获年度“质量之光”十大魅力品牌,成为全国冬运会唯一指定用茶;2016年获“全国茶叶发展示范县”称号、被确定为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荣获“2017年度中国最美茶乡”称号;“2018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市)”和“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紫阳富硒茶申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通过专家评审。

3·1·1·3资源条件。紫阳自然条件宜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降水总量1066.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586.8小时,茶树生长季节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境内多山,有汉江、任河从县内通过,沟谷纵横,云雾缭绕,相对湿度70-80%,无霜期达269.6天;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质绿茶产区。全县茶园主栽茶树品种为“紫阳群体”茶种(简称“紫阳种”),其中紫阳毛尖茶的原料鲜叶主要来自紫阳群体种中的紫阳楮叶种和紫阳大叶泡。紫阳种是全国推广的地方茶树良种(国家农牧渔业部关于批转《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1985年)和《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实施细则》),紫阳楮叶种和紫阳大叶泡是其中的姣姣者,湖南农学院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将紫阳楮叶种与休宁牛皮种、龙井43、福鼎白毫并列为制作高级绿茶的品种,目前在紫阳县广泛种植。

3·1·1·4茶园生态。紫阳茶园绝大多数呈现生物多样性,是一种生态复合体,多种类型生物物种聚集混生,茶园多在山中、林中,园中有山、有林、有草,园地、林地、山地、草地相间,茶园碎片化分布状,少有较大规模、集中连片,茶园密度一般不够,通风透光好,因此病虫害发生少;每一块、每一片茶园都有一个优越的区域小气候环境,园中园外生长着野花野草等低矮植物,茶园周边野生树木葱郁成林,茶园森林环抱,云海雾绕其中,正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长期以来,紫阳县坚持不懈狠抓茶园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等)使用方面的管理,做到严格监督和管控,坚持开展茶园环境生产、生活垃圾清洁行动,保护了茶园生物多样性与茶园昆虫群落的稳定性,没有发生、也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事活动方式,合理管理有害生物,农事活动没有对茶园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3·1·1·5种茶历史悠久。紫阳茶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先秦时期已经普遍种植,汉代沿丝绸之路销往中亚和西亚,唐朝成为朝廷贡品,明朝年间以茶易马,清代跻身十大名茶,被誉为陕西茶叶的根和魂。

3·1·1·6品质独特。紫阳是全国最北的茶区,良好的自然生态良好、适宜的气候土壤,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紫阳茶外形纤秀绿润,汤色明亮,香高持久,鲜爽回甘,耐冲泡。在多次参评和大赛中,得到专家好评,一直深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紫阳茶富含硒元素,含硒量远远高于同类茶产品,在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等特种保健功效,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天然优质富硒保健茶。紫阳毛尖更属于我国高级绿茶,其品质更加优秀。

3·1·1·7文化底蕴深厚。紫阳是中国最早的贡茶产地、道教南宗祖庭和陕甘茶马古道源头,茶文化和道教、民歌、汉水等文化相互交融、内涵丰富、积淀深厚。“谁语陕域无好茶,唐次纲贡紫阳芽”“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等诗句广为流传,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写下了“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的佳句。紫阳民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茶园与茶文化入围全国农业文明遗产,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3·1·2劣势

3·1·2·1技术支持不足。紫阳本身的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少,经调查,最近几年没有茶叶专业的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学生愿意到还属于贫困地区的紫阳来从事茶叶工作,紫阳县通过招收的方式也很少招到相关技术人员。茶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困难较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茶产业改造和转型的难度大。

3·1·2·2资金投入不足。紫阳县是国定贫困县,财政的资金积聚能力差,财政对生产、科研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企业由于多种原因,自身资金不足,企业效益普遍不高。

3·1·2·3区位条件影响。紫阳位于我国茶叶生产的最北缘,远离我国茶叶生产的中心。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交通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影响物流和信息流速度和质量,对技术交流、产品销售均产生不利影响。

3·1·2·4成本上升。紫阳县由于交通、物流、劳力、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土地、燃料、人工费用等上升,企业营利减少,发展活力减弱。

3·1·2·5企业实力不强。全县茶叶企业“小、弱、散、杂”,很多还是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营销网络不健全,市场推广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3·2机遇与挑战

3·2·1机遇

3·2·1·1国内外关注。紫阳毛尖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紫阳毛尖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市场传导,已在国内外茶叶技术界、管理层和消费者关注,在消费者中获得普遍好评,扩大了影响。

3·2·1·2产业政策机遇。2017年5月,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讲到“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发展茶产业、壮大茶品牌、传承茶文化提出殷切希望。2013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6年10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到“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茶叶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201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安康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富硒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康市茶叶产业发展考核奖扶办法》,县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循环发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紫阳的实施意见》、《红茶、陕青茶加工扶持办法》《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试行)》《紫阳县促进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紫阳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意见》等,这些将极大地推动茶产业发展。

3·2·1·3生态政策机遇。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加快青山绿水家园建设和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国务院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出台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陕南循环发展”、“陕南移民及美丽乡村、小集镇建设”和省定目标“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陕南”等一系列“生态牌”政策。茶产业有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决定了在“生态美”、“茶园美”、“百姓富”建设中实现民生、生态发展双向需求的重要作用,为紫阳毛尖茶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3·2·1·4消费新观念机遇。目前全世界都在倡导全民补硒,各国对硒资源的研究开发应用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利用硒资源大力发展富硒农业产业为全民补硒做贡献已成为共识。国内外有关知名专家已明确提出,目前全民补硒开发利用比较成熟的主要农产品载体有富硒茶叶,且排在第一位,全民补硒特色农产品载体也是茶叶。紫阳毛尖茶兼有茶饮和补硒两大功效,必将引起消费者重视,这为紫阳毛尖茶的保护和发展展现了大好前景。

3·2·1·5深化改革的机遇。2019年中央1号文件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6个方面、33条措施,为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3·2·2挑战

3·2·2·1行业竞争。各地竞相发展茶产业,纷纷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全国茶园面积从2000年的1300万亩增加到2018年近4400万亩,产量超过260万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3·2·2·2消费与市场。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据统计全球有30亿人饮茶,茶叶消费每年仍以3%的速度在增长。喜欢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产品市场不断细分,更加趋向多元化,营销方式也从传统实体店向电子商务、体验消费等方式拓展,这对紫阳而言是一大挑战。

3·2·2·3成本增加。茶叶价格理性回归,中低端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优质的紫阳毛尖茶没有卖出优质的价钱。我们的茶叶完全靠人工管理、手工采摘,当前还面临农村劳力短缺、缺乏技能、工资上涨等问题,生产效率较低、成本偏高。

3·2·2·4质量安全。部分茶企茶农缺乏质量意识,只顾眼前蝇头小利,损害紫阳茶叶品牌形象的现象时有发生,产品质量安全、茶园病虫害防治等成为新的和重要的问题,建立透明化、标准化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成为一种挑战。

四、保护与发展的总体策略

4·1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本规划期为2018-2027年共10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8年-2022年,第二阶段为2023-2027年(下同)。

4·1·1总体目标

4·1·1·1确定遗产地范围,确定功能区,挂牌公告。

4·1·1·2进一步对紫阳毛尖茶的历史、手工制作技艺进行收集整理,筛选确定紫阳毛尖制作传承人,以多种方式对紫阳毛尖及其相关传承进行记录,形成书面和电子材料。

4·1·1·3以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式,实施紫阳毛尖茶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期内,累计发展紫阳种茶苗繁育基地4000亩,新建紫阳种无性系茶园8万亩,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创国家级茶叶园区2个,省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10个;新建清洁化标准化茶厂10个,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25个,新建茶叶精制加工厂1个;新增发展紫阳富硒茶直销体验店1000家、电商网店500家,与主流电商平台对接搭建紫阳富硒茶网络销售平台。将“紫阳毛尖”培育成中国驰名商标,全国知名品牌产品。

4·1·1·4发挥紫阳毛尖的遗产文化影响和功能,在脱贫致富、乡村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建设以紫阳毛尖为核心的观光旅游线路2条、观光园1个、观光旅游点60个,配套交通、餐馆、景点等软硬件设施;培训紫阳毛尖茶手工制作技术2000名;加大对茶农的扶持,培育茶叶家庭农场1000户、茶叶种植专业户10000户。

4·1·1·5加强对紫阳毛尖茶的品牌建设和传播,扩大其影响。拍摄反映紫阳毛尖茶的专题片,争取在全国性重要数字传媒中播放和使用;编写出版反映紫阳毛尖茶的书籍五部(本),编写中小学地方教材“紫阳毛尖”一部(本);组织本县文化和文艺工作者大力宣传介绍紫阳毛尖,争取在全国的专业和综合文化、艺术、专业报刊上发表;组织以紫阳毛尖茶为主题的演唱会8次;政企合作,举办“春之茶”文化旅游主题“开园节”活动10次;建立紫阳毛尖茶为主要元素的茶博物馆。

4·1·1·6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能力和社会参与。从全县中选拔50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入茶叶队伍,提升紫阳县茶叶研究所水平,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设立茶叶专业,培养茶叶专业人才400名,在县内各级网站上设立茶叶专栏。

4·1·2阶段目标

4·1·2·1第一阶段目标

确定遗产地范围,确定功能区,挂牌公告。

对紫阳毛尖茶的历史、手工制作技艺进行收集整理,筛选确定紫阳毛尖制作传承人,以多种方式对紫阳毛尖及其相关传承进行记录,形成书面和电子材料。

发展紫阳种茶苗繁育基地2000亩,新建紫阳种无性系茶园3万亩,总面积达到25万亩;创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5个;新建清洁化标准化茶厂5个,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15个,新建茶叶精制加工厂1个完成规划、设计、选址、资金筹措并动工修建;新增发展紫阳富硒茶直销体验店400家、电商网店300家,陆续进驻京东、天猫、淘宝、中国网库等主流电商平台,不断拓展紫阳富硒茶网络销售渠道。

建设以紫阳毛尖茶为核心的观光旅游线路2条、观光园1个、观光旅游点40个,配套交通、餐馆、景点等软硬件设施;培训紫阳毛尖茶手工制作技术1000名;加大对茶农的扶持,培育茶叶家庭农场600户、茶叶种植专业户6000户。

拍摄反映紫阳毛尖茶的专题片,争取在全国性重要数字传媒中播放和使用;编写出版反映紫阳毛尖茶的书籍三部(本),编写中小学地方教材“紫阳毛尖”一部(本);组织本县文化和文艺工作者大力宣传介绍紫阳毛尖,争取在全国的专业和综合文化、艺术、专业报刊上发表200篇文章;举办“春之茶”文化旅游主题“开园节”活动5次;组织以紫阳毛尖茶为主题的演唱会4次;建成紫阳毛尖茶为主要元素的茶博物馆。

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能力和社会参与。从全县中选拔30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入茶叶队伍;完成紫阳县茶叶研究所改革提升;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成功开设茶叶专业,培养茶叶专业人才200名,在县内一半以上网站上设立茶叶专栏。

4·1·2·1 第二阶段目标

挑选紫阳毛尖茶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制作事迹光碟,进行宣传播放。

发展紫阳种茶苗繁育基地2000亩,新建紫阳种无性系茶园5万亩,总面积达到30万亩;创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5个;新建清洁化标准化茶厂5个,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10个,新建1个茶叶精制加工厂完成。新增发展紫阳富硒茶直销体验店600家、电商网店200家,站稳京东、天猫、淘宝、中国网库等主流电商平台线上销售阵地。将“紫阳毛尖”培育成中国驰名商标,持续加强“紫阳毛尖”商标品牌维护工作。

建设以紫阳毛尖茶为核心的观光旅游点20个,配套交通、餐馆、景点等软硬件设施;培训紫阳毛尖茶手工制作技术1000名;加大对茶农的扶持,培育茶叶家庭农场400户、茶叶种植专业户4000户。

拍摄反映紫阳毛尖茶的专题片,争取在全国性重要数字传媒中播放和使用;编写出版反映紫阳毛尖茶的书籍二部(本);组织本县文化和文艺工作者大力宣传介绍紫阳毛尖,争取在全国的专业和综合文化、艺术、专业报刊上发表300篇文章;举办“春之茶”文化旅游主题“开园节”活动5次;组织以紫阳毛尖茶为主题的演唱会4次。

从全县中选拔20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入茶叶队伍;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培养茶叶专业人才200名,完成在县内所有网站上设立茶叶专栏。

五、保护规划

5·1农业生态保护

5·1·1保护目标。在茶园建设与管理中做到不破坏当地环境,并与当地环境保持和谐。重点保护“紫阳群体茶种”种质资源不减少,茶园区域气候、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不遭破坏,茶园质量安全不出问题,确保茶园生态经济化、茶叶经济生态化。

5·1·2保护内容和措施。茶园建设尽量选择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减少在浇灌、防高温时对电力的使用。在茶园建设和茶厂建设中注意防止对环境的影响,做到不滥建乱挖、乱堆乱倒,文明施工,防止对空气和水源污染。在生产中使用节能机械,使用清洁燃料,减少对能源的浪费和空气污染。大力繁育紫阳群体茶种,保护种质资源,稳步推进茶园建设,发挥生态效益。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农药使用负增长,人工或机械除草、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采取物理、生态农艺措施管理茶园,生物或绿色防控措施防治病虫害,保护茶园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大力建设“茶-花”、“茶-果”、“茶-菌”、“茶-禽”、“茶-菜(草)”、“茶-药”特色立体复合种养生态茶园,以及“猪-沼-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主、副业和谐发展。

主要措施:一是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控。加大茶叶种植源头的安全管控及加工和销售环节茶叶质量监管。积极开展茶鲜叶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建立茶叶源头管控监测预警处罚机制;积极建立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茶园除草监督机制,鼓励以村规民约形式加强自治促管控,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对违法违规违禁使用化学农药、化学除草剂等投入品的,依法给予严厉打击、查办,实施曝光;加强产品出厂检验、进厂监督抽检和市场抽检,对不合格产品企业依法给予严厉查处,公布抽检结果,建档备案,列入黑名单并通报曝光。加强部门合作,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加强域内农药经营管控。建立健全农药经营源头管控机制,执行农药经营品类的报备、准入、监管制度。对经营者报备的农药进行常规审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检,对不报备的或检验不合格的农药不准销售。加大农资经营市场拉网式执法检查和专项执法抽检力度,对违法销售禁限止化学农药的,依法给予严厉打击,取消经营资质,列入黑名单,涉嫌犯罪的及时查办。全面建立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实名购买制度,实行电子台账管理,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建立绿色支撑,积极开展生态茶园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地品质识别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探索集成“有机肥+配方肥”、伏季休茶、推广使用茶园耕作、栽培、采摘等先进机械;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茶园,提升茶业绿色管理水平。

5·2农业文化保护

5·2·1保护目标。调查保护紫阳毛尖茶生产历史遗址,建设紫阳茶博物馆,收集整理紫阳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

5·2·2保护内容和措施。根据清光绪年间紫阳县两张贡茶信票的资料和历史传说,确定向阳镇鸡鸣村鸡鸣坡、毛坝镇岔河村、瓦亩镇老庄村、麻柳镇麻柳村、城关镇青中村及和平村、洞河镇小红光村、洄水镇端垭村、焕古镇东红村等地为紫阳毛尖茶生产历史保护遗址。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紫阳毛尖茶制作、包装、运输等工具实物,建设紫阳县紫阳毛尖茶为主要元素的茶博物馆;调查紫阳民间风俗中与紫阳毛尖茶有关的内容,整理编辑成书印刷出版;调查各遗址的核心地点,以县政府的名义进行挂牌标志和保护。完成紫阳毛尖茶为主要元素的茶博物馆建设在第一阶段完成,调查紫阳民间风俗中与紫阳毛尖茶有关的内容并整理编辑成书印刷出版工作在第二阶段完成。

六、发展规划

6·1生态产品开发

6·1·1发展目标

6·1·1·1基地建设。按照生态、绿色、有机标准要求,突出“四园”建设,打造绿色基地。打造全域绿色茶产业基地,主要建设标准化茶树种苗繁育园和标准化茶园、健康态茶园、放心型茶园,为开发生态茶产品奠定良好基础。

6·1·1·2生产加工。推行清洁加工,打造绿色品质。鼓励扶持新建、改(扩)建符合“四化”(生产环境清洁化、加工设备清洁化、加工能耗清洁化、加工流程标准化)要求的茶叶加工厂,提高绿色加工的能力与水平。严格按照全产业链茶叶标准体系,推行对标组织生产;全面宣贯落实鲜叶采收分级标准和制度,规范鲜叶采收质量,绿色环保装运;严格工艺、标准加工,绿色环保包装、运销上市, 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加强科技创新,建立绿色支撑,积极探索光伏萎凋、茶叶初制加工自动化生产等技术模式。紫阳毛尖茶机械制作达到总量的95%,手工制作5%;到规划期结束,机器采茶率达到40%以上。

6·1·1·3品牌打造。培育做强龙头,打响绿色品牌。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县级示范企业以及“小巨人”企业培育,巩固提升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涉茶招商力度,引进发展新主体;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联社等经济协作组织。坚持品牌引领、抱团发展,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建立紫阳茶产业绿色发展联盟。打造茶产业“航母”或“中央工厂”,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下的具有全国影响的企业知名品牌,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增强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培育茶业新兴业态,推行多样化营销,同步推进线上线下销售,支持特色农业小镇、茶叶园区、茶庄园、茶旅游等三产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以紫阳毛尖茶为核心的“紫阳富硒茶”区域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持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扩大品牌效应,增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争取在本规划期末,紫阳富硒茶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人民币,紫阳毛尖茶区域品牌得到有效推广提升,价值达到30亿元人民币。

6·1·1·4产品认证。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按照产品全程追溯和主体标识追溯,组织实施茶叶可追溯体系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创建工作,支持SC认证茶叶企业开展农产品合格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及ISO、HACCP、GMP、GAP等申报认证。

6·1·1·5产业延伸。按照“旅游+、+旅游”,发展茶旅、农旅产业,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以紫阳毛尖茶为主的绿茶产品质量,逐步增加红茶、白茶、黑茶生产比例,开发调味茶等,实施系列化、多元化生产,满足市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工艺品、茶保健品等系列新产品,构建完整的全域绿色茶产品形态和链条。

6·1·1·6市场开拓。建成覆盖省内外紫阳毛尖茶为主导产品销售的实体店和网店1000家和500家,实现线上互联网营销、线下体验营销同步发展。

6·1·1·7产品与产值。到规划期末,紫阳县年茶叶产量达到15000吨,年茶叶农业产值达40亿元人民币。其中:紫阳毛尖茶年产量达到6000吨,年农业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

6·1·2发展内容、措施与行动计划

6·1·2·1基地建设。规划期内,累计发展紫阳种茶苗繁育基地4000亩,新建紫阳种无性系生态茶园8万亩(其中:第一阶段新建完成3万亩、第二阶段新建完成5万亩),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80%的茶园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20%的茶园质量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实现茶园基地全域绿色化,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6·1·2·2生产加工。按照环保、节能、清洁化要求,新建标准化茶厂10个,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25个,新建茶叶精制加工厂1个。

6·1·2·3品牌打造。以“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强化紫阳富硒茶品牌培育,系统推进品牌营销策划及推广工作,将紫阳富硒茶、紫阳毛尖茶打造成为国内强势知名品牌,使品牌效应得到充分彰显。

6·1·2·4产品认证。到规划期末,所有SC认证茶企、茶厂均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得农产品合格证、绿色认证;50%SC认证茶企、茶厂获有机认证;20%SC认证茶企、茶厂获ISO获HACCP等相关认证。

6·1·2·5产业延伸。开发不影响现有紫阳绿茶“香高味美”品质特征并显著提高硒溶出度和活性度的紫阳高溶硒紫阳毛尖系列产品;开发高GABA(γ-氨基丁酸)紫阳毛尖红茶系列产品;开发适宜于宾馆、饭店消费的袋泡茶紫阳毛尖系列产品;开发茶饮料和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γ-氨基丁酸、硒蛋白、硒多糖、硒色素等其它茶叶深加工产品;针对性地开发适宜于线上销售的系列紫阳毛尖茶产品。

6·1·2·6市场开拓。细分茶叶市场,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生产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紫阳毛尖茶产品。丰富产品结构,加强紫阳毛尖绿茶等新产品研究,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茶叶包装设计制作水平,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实行抱团销售,搭建线上线下、全国化、多元化的营销网络,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打造紫阳富硒茶国际体验店,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展销平台。推广紫阳富硒茶、紫阳毛尖茶+互联网模式,发展覆盖省内外的实体店、网店。

6·1·2·7产品与产值。规划第一阶段,紫阳县年茶叶产量达到8500吨,年茶叶农业产值达22亿元人民币,到规划期末,紫阳县年茶叶产量达到15000吨,年茶叶农业产值达40亿元人民币。其中:紫阳毛尖茶年产量达到6000吨,年农业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

6·2休闲农业发展

6·2·1发展目标

6·2·1·1观光旅游线路。建设观光旅游精品线路2条。

6·2·1·2茶叶观光园。建设生态观光茶园1个。

6·2·1·3旅游休闲渡假点。建设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点60个。

6·2·2发展内容

6·2·2·1建设观光旅游精品线路。具体为:

(1)县城--塘么子沟--富家村--营梁村--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全长25公里,线路区域覆盖万亩茶园,沿途建设茶园景点10个,设休闲渡假点3个、农家乐10个,在休闲渡假点设茶艺表演、采摘加工体验。本线路重点突出紫阳县历代茶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如五省会馆建设、紫阳茶历史上主要集散地和主要水运码头、紫阳县茶叶研究所设立、紫阳富硒茶发生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等。编写专门的介绍材料,培训专人进行讲解。本线路日接待游客可达5000人,年旅游收入可达4500万元。

(2)县城——黄泥堡——焕古硒茶小镇——春堰茶叶园区——东明庵,往返全长40公里,沿途建设茶园观光点10个,设休闲渡假点5个、农家乐10个,建设大型表演场1处。本线路突出紫阳茶和紫阳毛尖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如中国最早人工植茶处、中国最早的贡茶制作地,唐代贡茶制度下紫阳贡茶的制作地、清代紫阳贡茶制作和管理方式演示、紫阳贡茶的传说、紫阳县古代茶叶交易地、紫阳毛尖茶手工制作展演和旅客参与、紫阳美食、紫阳茶俗展演等。认真挖掘历史事实,编写专门的介绍材料,培训专人进行讲解;建设演示场地,组织专门的表演队伍。本线路日接待游客可达8000人,年旅游收入可达6000万元。

6·2·2·2建设生态观光茶园。地点在向阳镇营梁村魔芋包,涉及茶园总面积3500亩,其中核心区茶园1500亩。本观光园主要展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紫阳茶山风光,紫阳茶叶风情,紫阳毛尖品饮,紫阳民歌展示和参与,紫阳茶艺展演,紫阳美食等。编写介绍方文字和影视介绍材料,组织专业和兼职茶艺表演队各1个,组织专职和兼职的民歌表演队各2个。本园日接待游客可达5000人,年旅游收入可达1亿元。

6·2·2·3休闲渡假点。建设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点60个。主要分布于本县茶叶主产地,省市级农业茶叶园区建设地,各镇均有,交通相对方便,可观光,可休闲,可体验紫阳民间风情,可品饮紫阳毛尖茶,主要以园区承载、农家乐式接待为主。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点内有多家农家乐,附近有茶园可供观赏,可住宿。日接待游客量可达10000人,年旅游收入可达3亿元。

6·2·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6·2·3·1观光旅游精品线路。观光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与公路建设施工在第一阶段完成,各景点建设规划逐步完成,线路内相关设施在第一阶段建成第二阶段完善。介绍材料的编写和制作讲解、演出人员的培训在第一阶段完成。

6·2·3·2 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建设和通往观光园的公路建设均在第一阶段完成,第二阶段主要为完善。介绍材料的编写和制作、表演队的组织、讲解和演出人员的培训均在第一阶段完成。

6·2·3·3休闲渡假点。全县一共规划60个点,坚持优先布局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茶园建设较好和旅游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再逐步向其它地方发展的原则。第一阶段安排完成36个休闲渡假点的建设和完善,其余的26个安排在第二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任务安排:城关镇何家大院、皇茶园、长白农家乐、文笔山农家乐;向阳镇王家庄、杨家院子、营梁新村;麻柳镇麻柳坝、染坊农家乐;毛坝镇观音寨、盘河旅游渡假山庄、墙院村和营盘梁农家乐;瓦庙镇瓦庙子农家乐;高滩镇广城农家乐;红椿镇红椿坝、纪家沟、尚坝农家乐;东木镇庵寺沟、花园子农家乐;蒿坪镇白沟口、乔家大院、蒿坪河农家乐;高桥镇高桥鱼庄、梦紫阳和裴坝农庄;双桥镇四坪农家乐;界岭镇斑鸠关农家乐;汉王镇汉王城、马厩营农家乐;双安镇双河口农家乐;洄水镇洄水湾农家乐;洞河镇三台山、小红光农家乐;焕古镇焕古滩、蜡竹园、东红农家乐。

第二阶段任务安排:城关镇楠木农家乐;向阳镇瓦房沟农家乐、止凤农家乐;麻柳镇二竹垭农家乐;毛坝镇天路农家乐;瓦庙镇老庄关坪山、金家湾农家乐;高滩镇矮滩农家乐;红椿镇深阳农家乐;东木镇赖家院子农家乐;高桥镇龙潭农家乐;双桥镇许家河、双河农家乐;界岭镇小河、界岭农家乐;汉王镇龙王潭农家乐;双安镇闹热河富硒农家乐、大湾、林本河农家乐;洄水镇端垭、目连桥、茶稻农家乐;洞河镇汝河口、马家庄农家乐。

七、能力建设规划

7·1文化自觉能力

7·1·1发展目标

7·1·1·1本县居民70%以上了解紫阳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

7·1·1·2本县居民70%以上支持将紫阳毛尖茶作为紫阳县农业文化遗产。

7·1·1·3管理者对紫阳毛尖茶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条件、重要性和管理方法等知识了解并熟悉。

7·1·2发展内容

7·1·2·1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紫阳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的宣传。

7·1·2·2组织公众对紫阳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的产地、遗址、加工厂等进行参观,增强对紫阳毛尖茶的了解。

7·1·2·3对紫阳毛尖茶遗产进行管理的人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

7·1·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7·1·3·1宣传。第一阶段,主要宣传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规章制度,宣传紫阳县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宣传保护和发展紫阳毛尖茶对紫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对确定紫阳毛尖茶为紫阳农业文化遗产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公众意见,提高广大居民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二阶段,主要宣传紫阳毛尖茶的有关历史、品质和当前发展状况的信息和知识。

7·1·3·2公众参与。由各镇、各单位组织群众到附近的茶叶园区、加工厂参观,鼓励本地干部群众到紫阳茶文化旅游线路进行旅游,实地感受紫阳毛尖茶的魄力。对参与保护、发展的干部、群众进行评比和表彰奖励。

7·1·3·3管理人员能力培养。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等方面考察,择优确定管理人员。对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和管理业绩进入年度工作考核,根据考核成绩确定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奖惩和提拔晋级。

7·2经营管理能力

7·2·1发展目标

7·2·1·1居民管理能力。第一阶段,明了规划的居民占60%,到茶园、加工厂、旅游线路进行亲身体验者达到50%以上。第二阶段,明了规划的居民占90%以上,到茶园、加工厂、旅游线路进行亲身体验者达到70%以上。大多数居民能自觉参加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的管理。

7·2·1·2管理者管理能力。第一阶段,所有管理部门均确定有主管领导,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第二阶段,所有管理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管理人员都经过培训,能够完成管理任务。

7·2·2发展内容

7·2·2·1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的知识水平,提高对管理的参与度。

7·2·2·2对主管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7·2·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7·2·3·1坚持不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每年至少发放系统宣传教育材料2次,在居民集中地书写标语;每年以村民小组和社区为单位,通过举办会议、组织参观等形式,开展培训学习。提高居民的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的知识水平,提高对管理的参与度。

7·2·3·2每年选送主管领导和管理人员到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培训,达到明了管理目标,熟悉管理内容,能正确的运用管理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每年都对管理者进行管理能力和管理成绩进行考评,对成绩低下者进行经济和行政处罚,对成绩优秀者进行表扬和奖励。

八、风险与效益分析

8·1风险分析

8·1·1风险种类

8·1·1·1自然条件变化。主要是干旱、低温霜冻、冰雹、水涝等,可以造成茶树的伤害甚至死亡。

8·1·1·2病虫危害。紫阳县茶树主要害虫有茶毛虫、小绿叶蝉、茶蚜、茶蓑蛾、茶尺蠖、茶网蝽等,主要病害有茶饼病、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褐色叶斑病、茶煤病、茶赤叶斑病、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茶枝癌病、根结线虫病、茶苗白绢病、茶根腐病等,可对茶树造成危害。

8·1·1·3人为影响。主要是政策调整,决策失误,管理失效,外来文化冲击,观念改变,破坏环境等。

8·1·1·4市场变化。主要是经济水平下滑、产品价格、游客数量减少等。

8·1·2风险防控

8·1·2·1自然灾害。对干旱的防范,主要是在建设茶园的同时建设蓄水和抽水灌溉设施,做到有旱就防,有旱可防;对水涝的防范,主要做好茶园排水沟的布局建设;对霜冻的防治,主要是一般选择在在900m以下背风向阳的地方建园、营造防护林、肥培茶园和在冬季进“九”后覆草防冻措等施。

8·1·2·2病虫危害。主要是茶园建设和改造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强的紫阳茶树品种;通过采摘、修剪、施肥等方法,减少虫害的发生环境;采用物理手段如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方法消灭虫害;保护茶树病虫害天敌,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按照标准和规定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8·1·2·3人为影响。加强调查研究,做到科学决策,防止失误;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能;弘扬中国茶文化,保持茶叶作为国饮的传统。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控制和防止风险,保证本规划的正常实施和健康发展。

8·2效益分析

8·2·1生态效益

8·2·1·1可提高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的水平,有利实现一江清水(汉江)供北京。由于茶树的水土保持功能,茶园既是经济园林,又是生态园林,发展茶园,增强了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力度,可提高区域内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的水平,减少南水北调汉江水体的污染,有利于实现向首都北京供应更加清洁的汉江水。

8·2·1·2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随着对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的展开,将加大对生态文明的教育和工程实施,必将增强广大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而加快整个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

8·2·1·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加强茶园建设,是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的茶园建设,是农村中山、水、田、林、路的综合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起到推动作用。

8·2·1·4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由于生态系统的优化,推动大气循环改善和小气候环境的改善,对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增加人与自然的和谐度。

8·2·2经济效益

8·2·2·1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的保护和发展,将带动以紫阳毛尖茶为主体的紫阳现代茶业的发展和提升,这个发展和提升过程,茶产业内部的结构将会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在与外部产业的融合中,又促进多产业的如旅游、交通运输、服务、金融、电讯等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8·2·2·2农村经济发展。根据规划,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的保护和发展,紫阳茶业将有一个量和质的提高。紫阳茶农的人均收入将会大幅增加,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8·2·2·3经济系统的稳定性。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村经济更加优化,对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将会发挥重大作用,从而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百年梦想,贡献紫阳力量。

8·2·3社会效益

8·2·3·1社会影响。通过宣传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境内居民对紫阳毛尖茶和紫阳富硒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热爱紫阳毛尖茶和紫阳富硒茶,更加珍视紫阳毛尖茶和紫阳富硒茶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从而增加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8·2·3·2加快小城镇建设。由于茶园建设规模扩张,建园标准质量水平提高,加快实现茶产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使很多农民从传统的农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的茶产业职业人员;茶叶加工厂大多建设在交通、电力、信息发达的城镇,使城镇得以扩张,吸收大量的农村居民在城镇居住,从而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加快农村的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8·2·3·3社会稳定。随着紫阳茶产业的有效推进,农村脱贫致富的速度和质量得以提升,农村人口特别是妇女就业更加充分,农民收入增加,贫富差距减小,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提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九、保障措施

9·1制度保障

9·1·1制度

9·1·1·1制定《紫阳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试行)》,依照办法开展保护与发展工作。

9·1·1·2制定《紫阳县农业文化遗产紫阳毛尖保护与发展管理条例》,明确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奖惩措施和监督检查、定期报告制度。

9·1·2优惠政策

9·1·2·1鼓励土地、茶园的有效流转和优化组合,健全流转服务体系、价格评估机构等;对于紫阳毛尖茶保护与发展投资项目,给以土地优惠、税收和规费减免政策。

9·1·2·2整合产业发展资金,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丹治工程、小流域治理、移民扶持、茶产业发展等涉农资金向紫阳毛尖茶保护与发展产业倾斜。

9·2组织保障

9·1·1成立机构。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紫阳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职责。

9·1·2工作考核。将各部门职责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强化目标管理,对抓紫阳毛尖茶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好坏实施严格奖惩。

9·1·3人才培养。不拘一格选拔管理人材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入茶叶队伍,提升紫阳县茶叶研究所建设水平,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开设茶叶专业培养茶叶专业人才。

9·3技术保障

9·3·1技术单位。由县茶叶研究所担任紫阳县农业遗产紫阳毛尖茶保护与发展工作中的各项技术工作。

9·3·2加强协作。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陕西省茶业协会作为技术、行业依托单位,签定协作协议,建立科技、行业支撑,解决关键性技术研究等技术难题和扩大影响问题。

9·4资金保障

9·4·1建立茶产业发展资金。每年从县财政安排45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资金。

9·4·2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资金。每年从全县茶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紫阳毛尖茶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此资金专款专用。

附录:基本图件

包括区域范围、地形、功能分区、农业生态保护布局、农业文化保护布局、农业景观保护布局、生态产品发展布局(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图等。